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家。四百多年来,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作品享誉全球。然而,他最初的闻名并非由于其戏剧,其诗歌才是让他开启英国文艺复兴文坛圣殿之门的“钥匙”。 莎士比亚的诗歌主要包括两首叙事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对于莎士比亚的研究者来说,这两首内涵丰富的长诗是难以割舍的至宝,它们在文学上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诗艺本身,对研究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研究他的生平和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是极其宝贵的材料。 “两篇叙事诗的遭遇”引发出本文对个中原因的追问,从而展开对以往研究的再评论。16世纪90年代,人们对两篇叙事诗普遍感兴趣,风行一时。17世纪中后期是理性时代的开始,莎翁的叙事诗也被设置在古典主义的器皿中接受检验。18世纪的莎评,并没有对莎翁叙事长诗给予它所期望的关注,以约翰逊为代表的批评家们更专注于对莎剧中人物性格的探讨。19世纪浪漫主义莎学家们把莎诗视作某一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来研究它的内在规律。20世纪莎士比亚叙事诗研究,吸收莎学传统学派与新批评派的精华,组合成多棱镜,折射出叙事长诗的绚丽光辉,呈现出一个多面的莎士比亚。 本文从历代存留的莎评文献中,筛选出与两首叙事长诗相关的评论并加以汇总,结合不同时代的文学背景,试图勾勒出欧美及中国莎学界关于两首叙事诗研究的概况,并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意义的流派及评论家的研究进行述评。希望可以为有兴趣研究莎士比亚两首叙事长诗的学习者,提供一个相对清晰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