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半球大气环流对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影响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0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参考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出时间序列较长的多雪年和少雪年序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异常与大气环流的关系,首先通过对欧洲数值预报中心积雪深度逐月再分析资料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积雪在空间分布上主要表现为“四周多,中间少”的特征,积雪过程主要集中在11月到次年4月,3~4a左右的振动周期在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的时间变化中有很强的信号表现,并且高原积雪在年际变化中呈平缓的增长态势。   然后,利用两组样本平均值的显著性差异检验、合成分析、EOF-CCA分析方法等方法,研究了南半球大气环流对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500hPa高度上南半球大气环流在多雪年中高纬反映的是向南极涛动模态的转变,而少雪年中高纬则主要反映的是纬向3波型遥相关波列。青藏高原积雪冬春季偏多的前期赤道纬向walker环流强度明显偏强,而在冬春季强度有所减弱,从而导致该时期的中低纬度大气环流出现明显异常特征。从850hPa和200hPa高度上纬向风的特征,可见高低空环流的相互配置使得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垂直环流明显偏弱,底层赤道中东太平洋上偏东信风减弱,从而为该处冷水上翻减弱、海温出现正异常提供预示因子和前期环流、风场形势。   最后,研究了ENSO事件与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可能关系,发现太平洋海温对于青藏高原积雪的异常具有重要的作用,并综合大气环流以及ENSO事件对高原积雪的影响,得出可能的物理过程如下:南极涛动、南极海冰异常,使得前期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异常,通过东亚沿岸经向分布的遥相关波列的作用,进而影响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影响赤道太平洋上空walker环流异常偏弱(偏强),结果导致赤道太平洋偏东信风强度异常偏弱(偏强),引起热带海洋SSTA位相分布出现正(负)异常,从而为触发赤道中东太平洋的ElNino(LaNina)事件的爆发提供可能,最终导致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的偏多(偏少)。  
其他文献
在团的发展史上,刘少奇曾对共青团的改造和重建、对阐明团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团的干部路线和组织路线、团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本文依据有关文献,初次比较全
本文利用台风年鉴的登陆台风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国沿海登陆台风的气候学特征,并对不同区域的台风登陆风速进行极值预测研究;同时还讨论了ENSO背景下登陆台风的气候特
观测结果表明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北极平流层冬季早期(11-12月)以及南极春季早期(9-10月)存在变暖的趋势。为了验证该趋势是否由于海面温度(SST)升高造成的以及热带(SST)
本文利用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1960-2008年辽宁地区51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辽宁地区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对辽宁地区所有1163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特别是对104次区域
东亚,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受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海陆热力差异的驱动,东亚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所控制。已有研究揭示,冬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与东亚气候之间存在密
本文利用2001年1月-2007年12月敦煌陆面过程野外观测试验的辐射观测资料与同时段的NCEP资料对比分析了敦煌站辐射资料的区域代表性;并对敦煌站各辐射量的年际变化作了初步分析
针对中密度纤维板热压过程中可能因热压时间不合理导致纤维板出现水渍和鼓泡等质量缺陷,提出了一种热压时间模糊控制器。应用模糊控制的基本思想建立热压时间模糊控制器,结合
本文利用完全耦合了大气化学-气溶胶-气候的CACTUS模式进行了气候变化影响二次污染物和污染物气候效应两方面研究。文章第一部分首先将CACTUS模式与BIOME4植被平衡模式耦合,研
江淮流域的致洪暴雨的发生往往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活动密切相关。国内缺少针对江淮流域MCS系统性的探讨和深入研究。本文利用2007年江淮梅雨期的卫星TBB资料,雷达资料,NCE
1978年5月11日,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下简称“实”文)的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文章一发表,立即引起了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并逐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