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多以感觉、运动功能的障碍为主要症状。运用推拿治疗相关疾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其中机理尚未阐明。由于神经功能恢复的基础是轴浆运输功能的正常,因此本次研究对象选为坐骨神经夹持损伤模型大鼠,以模拟临床中周围神经的压迫损伤,在通过推拿给予定时、定性、定量的干预后,以行为学、形态学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从马达蛋白及神经生长因子在脊髓中表达的变化,探索推拿促进轴浆运输功能恢复的机理,为临床应用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改善患者的症状及预后提供有力科学证据。[方法]采用SD大鼠,进行坐骨神经夹持损伤造模,选取患侧“穴位-神经-肌肉区域”中的殷门、承山、阳陵泉三穴进行推拿治疗,从行为学角度,通过对其光热耐痛阈和斜板试验的检测,评价推拿治疗后神经和肌肉的感觉、运动恢复情况;从形态学角度,通过对其脊髓、损伤点神经、肌肉的染色观察,探寻推拿促进神经元再生修复的证据;并进而通过检测脊髓中马达蛋白的表达,评价推拿对轴浆运输功能动力支持的影响;检测脊髓中动力蛋白激活蛋白与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找寻推拿促进轴浆运输功能恢复的证据,最终进一步理清推拿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作用机理和起效途径等。[结果]1.行为学光热耐痛阈结果如下:造模7d后、推拿治疗10次、20次后,左侧(健侧)光热耐痛阈各组间均无差异;造模7d后右侧(患侧)光热耐痛阈,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的感觉功能减退,敏感度降低。推拿治疗10次、20次后,大鼠右侧光热耐痛阈推拿治疗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降低(P<0.05),痛敏分数推拿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降低(P<0.01),说明推拿可以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感觉功能的恢复。斜板试验结果表明,造模7d后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坐骨神经损伤后,大鼠的运动功能减退,肌力降低,造模成功。推拿治疗10次后,推拿治疗组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且已接近正常组水平。推拿治疗20次后,推拿治疗组已达到甚至超过正常组水平,且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能与推拿帮助改善肌力的功效有关。说明推拿可以有效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和下肢肌力的恢复。2.形态学腓肠肌湿重结果如下:造模7d后、推拿治疗10次、20次后,各组大鼠左侧腓肠肌湿重均没有差异。造模7d后,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患侧腓肠肌湿重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且模型组更为明显,模型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其腓肠肌湿重和腓肠肌恢复率显著性降低(P<0.05),说明假手术组单纯肌肉的剥离对肌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拿治疗10次后,推拿治疗组大鼠腓肠肌湿重和腓肠肌恢复率均有升高,且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各组大鼠的腓肠肌湿重和恢复率与正常组相比仍存在差异(P<0.05)。推拿治疗20次后,推拿治疗组大鼠腓肠肌湿重和恢复率仍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但与正常组相比仍有一定差距(P<0.05)造模7d后,模型组右侧腓肠肌肌细胞直径明显小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治疗10次后,推拿治疗组大鼠右侧腓肠肌肌细胞直径有一定程度增大,且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与正常组相比仍然较低(P<0.05)。推拿治疗20次后,各组大鼠右侧腓肠肌肌细胞直径皆逐渐升高,且推拿治疗组明显优于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P<0.05),但尚未达到正常组水平。脊髓HE染色结果:正常情况下,脊髓腹角神经元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清晰,尼氏体均匀分布;模型组脊髓腹角神经元排列不规则,数量减少,细胞出现肿胀、变性等现象,染色较浅,胞核移向边缘,尼氏体溶解消失;经推拿治疗后,脊髓腹角神经元变性、损伤程度较轻,排列较规则,部分细胞核移向边缘,可见少量细胞核再生。坐骨神经HE染色结果:正常情况下,神经元轴突及雪旺细胞排列整齐;模型组部分神经元轴突及雪旺细胞排列不规则,出现肿胀、破溃,甚至崩裂,而被巨噬细胞吞噬,胶质细胞出现明显增生;经推拿治疗后雪旺细胞及轴突基本正常。腓肠肌HE染色结果:正常情况下,腓肠肌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整齐,胞核清晰,胞浆染色均匀,肌纤维间隙适中;模型组腓肠肌肌细胞直径明显缩小,分布不均匀,胞核清晰,但数量明显增多,肌纤维间隙增大,呈现萎缩现象;经推拿治疗后腓肠肌肌细胞直径较均匀,胞核清晰,肌纤维萎缩程度较轻。3.机理研究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马达蛋白(动力蛋白Dynein,驱动蛋白Kinesin、动力蛋白激活蛋白Dynactin)、NGF在脊髓中均有少量表达,阳性神经元的胞核呈蓝色,胞浆呈棕褐色;造模7d后,模型组大鼠以上研究指标在脊髓中的表达均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染色加深,免疫组化的平均光密度亦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治疗10次后,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及推拿治疗组大鼠脊髓中Dynein、Kinesin、Dynactin、NGF的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且推拿治疗组的染色范围和程度明显优于模型组,与其余四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推拿治疗20次后,在脊髓中推拿治疗组的马达蛋白及NGF的表达与其余四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而Dynactin在推拿组中的表达亦维持在较高水平,但是模型组中的表达却降低到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的水平,结合模型组大鼠的行为学表现,推断模型组大鼠的逆向轴浆运输功能发生障碍,因此即使NGF能够高表达,也无法被及时转运至神经元胞体,从而导致周围神经的损伤没有得到及时修复。考虑到受治疗时间的限制,按实验结果分析,如果继续治疗,当受损神经恢复到一定程度,Kinesin及Dynein的表达会逐渐降低,趋于正常。模型组中的表达情况也是如此,但推拿组的轴浆运输功能会得到改善。因而在最终比较时,虽然Kinesin及Dynein的表达在推拿组与模型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大鼠的行为学会出现较大差异,即推拿组要明显优于模型组。这得益于通过推拿,提高了脊髓中马达蛋白的表达,促进了轴浆运输功能的恢复。[结论]1推拿可以提高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腓肠肌的肌肉恢复率以及肌力,并能提升大鼠的痛觉敏感程度,从而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2推拿能够提高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中马达蛋白的表达,为轴浆运输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动力基础,为神经元与靶器官之间建立了营养传递通路;3推拿能够提高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中动力蛋白激活蛋白与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为神经元的存活与再生、受损轴突的出芽与生长提供营养保障。4从马达蛋白动力层面促进轴浆运输的发生,并进而从神经营养物质传递层面改善轴浆运输的功能,应该为推拿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起效机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