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而腹膜转移是其重要的转移途径。过去认为腹膜转移是由于瘤细胞本身通过重力作用,散落在低位脏器浆膜面,形成新的继发肿瘤。现有研究表明乳斑在肿瘤腹膜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腹膜转移的最主要途径为种植性转移,腹腔内存在有生物学活性的癌细胞的胃癌患者73.9%将发生腹膜转移。患者术后多死于转移或复发,微转移则是肿瘤转移、复发的主要根源。乳斑是由巨噬细胞聚集为主伴随少量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围绕着血管网构成的,在腹腔内主要集中在大网膜。本部分实验主要是通过建立胃癌腹膜转移模型,动态观察腹腔游离细胞发生腹膜乳斑转移的特点,探讨大网膜乳斑在胃癌腹膜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胃癌乳斑微转移病灶形成的特点,为进一步了解腹膜转移的特点和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30只615小鼠分成3组,向小鼠腹腔内打入104经Dil荧光化学染料标记的615小鼠近端胃癌来源的胃癌细胞株MFC,3组小鼠分别于24、48、72小时被杀死取其大网膜,用FITC直接染色大网膜乳斑中的巨噬细胞,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乳斑区胃癌细胞的变化。结果:1.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乳斑中主要是大量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的大小和形状各种各样并且有许多的微绒毛。在巨噬细胞中间有少量的淋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表面有少量短小微绒毛。胞核大,占整个细胞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可有浅的凹陷。乳斑中还含有少量中性粒细胞。2.24小时处死的小鼠的大网膜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看到在有大量巨噬细胞聚集的区域里,有肿瘤细胞Dil-MFC的出现,而在其他区域肿瘤细胞碎片的出现。乳斑区与非乳斑区胃癌细胞数比率168:1(p<0.01)。腹腔注射48小时,在巨噬细胞作用下,巨噬细胞聚集的区域的Dil-MFC细胞减少,大部分胃癌细胞消除,仅有少量细胞存活,散在分布在乳斑的周围。乳斑区与非乳斑区胃癌细胞数比率60:1(p<0.01)。72小时后,Dil-MFC细胞进一步减少,可见增殖细胞团,形成微转移增殖病灶。乳斑区与非乳斑区胃癌细胞数比率(P<0.05)。3.乳斑区在24、48、72小时三个时间点胃癌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子显微镜揭示了乳斑是以巨噬细胞为主,包括少量的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共同组成的。2.胃癌细胞在腹腔转移早期阶段选择性地侵犯乳斑。腹腔注射72小时后,乳斑内存活Dil-MFC细胞开始增殖,形成微转移增殖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