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标志之一,一旦发生严重影响肝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易诱发致命并发症,病死率高。本课题是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10个重大病种中医药创新计划—臌胀病中医诊疗方案的临床研究,通过对陕西省5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肝病专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旨在通过观察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医用药特点,中医证型与一般资料、相关指标的关系,探讨不同证型的特点、相关因素,为臌胀病的诊疗方案制定提供帮助。 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陕西省5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肝病专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患者第一诊断符合臌胀病的患者,采用Epidate-3.0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总结臌胀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将中医用药特点、腹水量、实验室指标、Child-Pugh分级等与中医证型做相关性分析,探讨这些患者的中医证型与它们的内在联系。 结果: 1.本研究显示:臌胀病病因是以病毒性肝炎为主,年龄以中年为主,性别以男性为主,女性以自身免疫性肝病为主。 2.本研究显示:湿阻证(38.9%)、阳虚证(29.6%)、阴虚证(13.5%)、湿热证(11.6%)、血瘀证(4.5%)是臌胀病的常见证型,湿阻证最多,中医方药治疗湿阻证胃苓汤使用频率最多(64.24%),其次为实脾饮;湿热证茵陈五苓散使用频率最多(46.94%),其次为中满分消饮;阳虚证苓桂术甘汤使用频率最多(76.80%),其次为真武汤;阴虚证猪苓汤使用频率最多(29.31%),其次为臌胀汤(西安市中医院协定方);血瘀证桃红四物汤使用频率最多(78.95%),其次为膈下逐瘀汤;中医的特色治疗-外治法使用频率为60.20%,具体有穴位贴敷、隔物灸、耳穴治疗等。 3.臌胀病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构成比较,P=0.001<0.05,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年龄无关,男性在湿阻证、湿热证、阳虚证中多于女性,女性阴虚证所占比率高于男性,说明性别是影响臌胀病证型分布因素之一。 4.臌胀病的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78.9%的患者TBIL升高,49.7%的患者ALT升高,68%的患者AST升高,39.6%的患者GGT升高,43.1%的患者ALP升高,93.3%的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71.1%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在ALT、AST、TBIL、GGT、ALP值中,湿热证值最高,而ALB值在阴虚证中最低,血凝指标中PT值,以阳虚证最高,阴虚证次之,各个证型与肝功指标经统计分析比较,具有一定相关性。 5.臌胀病的中医证型与肾功能存在相关性:在肾功能中,38.9%的患者出现BUN高于正常值,阳虚证中BUN值最高,各个证型与BUN值经统计分析比较,有一定相关性;31.7%的患者出现CRE值高于正常值,湿热证中CRE值最高,各个证型与CRE值经统计分析比较无相关性。 6.臌胀病的中医证型与电解质存在相关性:52.3%的患者出现低钾血症,最低值1.7mmol/L,阴虚证中血钾最低,各个证型与血钾值经统计分析比较,具有一定相关性;58.3%的患者出现低钠血症,最低值112mol/L,阳虚证中血钠值最低,各个证型与血钠值经统计分析无相关性。 7.臌胀病的中医证型与腹水量无相关性,其中中量腹水131例(31.0%),大量腹水195例(46.2%);臌胀病的中医证型与住院天数亦无相关性。 8.臌胀病的中医证型与Child-Pugh分级的无相关性,其中Child-Pugh分级中以B级最多(51.2%),C级(45.5%)。 结论:本研究表明:臌胀病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湿阻证、湿热证、阳虚证、阴虚证、血瘀证五型,各个证型相应的中医方药主要是胃苓汤、茵陈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猪苓汤、桃红四物汤等;60.20%的患者应用中医的特色治疗-外治法:穴位贴敷、隔物灸、耳穴治疗等,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臌胀病中医证型与性别、肝功、肾功、电解质等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表明臌胀病中医证候以湿邪为主要特征,涉及了湿阻、湿热、阳虚、阴虚、血瘀,提示制定臌胀病治疗方案时应注意祛除湿邪,防止湿热瘀互结,正虚邪盛,出现变证如出血、昏迷等危险证候。本研究虽然通过臌胀证候分析为下阶段臌胀病的中医诊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但是由于本研究入选病例数较少,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