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学是以统一整体观为灵魂,以辨证论治为核心,以证候为认知关键的系统医学。现在中医临床分科越来越细,并且出现了以现代医学词汇为名称的科别,脱离了中医的理论核心,割裂了中医学的统一整体观,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中医临床各科为数繁多的证候,虽然文字表述有所不同,但其病机相同或相似,其治疗原则也基本相同。通过研究,希望能够规范心脾两虚的证候内涵,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及其他各种原因导致饮食不节,思虑过度,病后失调引起的心脾两虚证越来越多,成为常见、多发的病证。心脾两虚 ①证候在临床教科书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如中医五版教科书各科中归脾汤共出现 15 次,其中心脾两虚证候占 5 次,中医内科学七版教科书中归脾汤共出现 16 次,心脾两虚证占 6 次,临床表现表述不一,证候名称欠规范。这些病证的临床表现虽然不完全相同,但病机同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同一证候反复出现,既显得杂乱无章,又增加了学习和记忆的难度,辨证是立法和方药的前提,辨证的不准确,直接影响临床的疗效。没有证候的规范,临床科研和国际交流则无法深入。因此必须进行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从而更有利于中医学的普及和发展。
目的:检索近 20 年来 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国内有关心脾两虚证候的文献及 29 种权威教科书中有关心脾两虚证候的文献,通过文献整理和临床资料,筛选出心脾两虚证候的主证(基本证候)。通过统计学分析将该证候规范化、标准化。
方法:首先,检索近 20 年来国内外以及中医五版、七版教科书中有关心脾两虚证候的文献,选择含有心脾两虚证候的论文及教科书,确保研究原始资料的准确性。其次,根据纳入标准建立内容为:篇名、作者、卷期、证候、症状、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的文献信息提取表。第三,将整理好的文献信息提取表输入 EXCEL2007 建立数据库,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症状频次分析处理,得出心脾两虚证候的主要症状及其频次。第四,以所建立的“基本信息表”为基础,进行文献与教科书的对照处理,建立相应的表格,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五,提出心脾两虚证最具临床特殊诊断意义的常见症状。通过研究,有利于心脾两虚证候辨证的规范化,能够充分反映疾病现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并为其他证候规范的研究提供方法学的依据。
结果:1.CNKI 近 20 年有关心脾两虚文献的论文共有 297 篇,根据文献排除标准筛选,符合其标准的有 215 篇,其中中医内科学文献有 172 篇、中医妇科学文献有 32 篇、中医儿科学文献有 5 篇、中医眼科学文献有 5 篇;中医教科书中有关心脾两虚证候文献的有 29 篇,其中中医内科学占 21 篇、中医诊断学占 4 篇、中医妇科学占 3 篇、中医儿科学占 1 篇。
2.临床文献的统计结果
望诊中有关面色的统计结果依次是:面色无华、面色少华、面色萎黄、面色苍白、面色晄白。舌象的统计结果依次是:舌质淡、苔薄白、苔薄、舌体胖大、苔白腻、舌边齿痕、舌红少苔、舌下瘀斑、苔黄腻。
闻诊的统计结果依次是:气短、善太息、气促、声音低微。
问诊的统计结果依次是:心悸、失眠、神疲、纳呆、乏力、头晕、健忘、多梦、四肢倦怠、目眩、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妇科症状统计结果依次是:崩漏、月经周期改变、月经量少、月经色淡质稀、月经量多。
切诊的统计结果依次是:脉细弱、脉沉细、脉沉细无力、脉细数、脉弦细、脉结代、脉沉滑无力。
3.教科书文献的统计结果
望诊中有关面色的统计结果依次是:面色无华、面色少华、面色萎黄、面色苍白、面色晄白。舌象的统计结果依次是:舌质淡、苔薄白、苔薄、苔白腻、舌体胖大、舌边齿痕。
闻诊的统计结果依次是:气短、善太息。
问诊的统计结果依次是:心悸、失眠、纳呆、神疲、头晕、健忘、四肢倦怠、脘腹胀满、大便溏薄、乏力、多梦、目眩、怔忡、胆怯;妇科症状:崩漏、月经量少、月经色淡。
切诊的统计结果依次是:脉细弱、脉细无力、脉沉细。
3.经过对比筛选,心脾两虚的基本证候为:
望诊:面色萎黄或无华,唇甲色淡,舌质淡或淡嫩,苔薄白。
闻诊:气短
问诊: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呆、四肢倦怠、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皮下出血,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质稀,或崩漏。
切诊:脉细弱
结论:心脾两虚证候临床辨证时首先要抓住病位在心、脾和病性属虚两个证素,采用脏腑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两种方法相结合,心、脾经病变和气血虚的结合是辨别本证的基础。临床辨证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头晕、目眩、面色萎黄或无华等心血不足之症;其二,神疲、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脾气虚弱之症;其三,脾虚不能摄血所致之慢性出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