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军是三十年代涌现出的东北作家群中的重要作家之一,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他早年就投身于反对军阀统治和日寇侵略,始终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努力着;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但他从未放弃过,而是用他的正义、乐观和不屈精神始终鼓舞着后来的人。萧军为人爽朗、刚烈,他的作品也透出雄浑而壮丽、粗犷而豪放的基调。这样的气质与力量,虽使他在某些特殊的年代里,饱经压制与非议,却也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独立自由的人格和操守。在延安文艺运动时期,他继承着五四启蒙主义的文学思想,始终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宣扬个性主义、自由主义,发扬鲁迅先生的“硬骨头”精神。萧军所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开创了流亡文学、抗战文学的先河,给现代文学题材提供了一抹新绿。而萧军在现代文学史上做出了很多贡献,不仅在现代小说创作上颇有成果,作品影响深远,而且参加了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为维护文艺独立性付出了代价。萧军在延安文艺运动时期开展的种种文学活动,经历的文学事件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对萧军一生,甚至对整个文艺界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萧军在延安文艺运动时期虽然特立独行,但是他对文艺界做出的贡献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本文以四十年代延安文艺运动为大背景,以萧军在这一时期各个阶段的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整体地对他的文学创作、文学活动和思想进行梳理、客观陈述和分析,深层地探究当时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与文艺政治的矛盾统一关系。本文分三章:第一章主要介绍1942年之前,萧军在延安进行的文学活动。随着当时中共在延安立足,全国大批的文学青年、作家们向延安涌来,萧军两次到达延安,积极开展了许多文学活动,成立“文艺月会”、《文艺月报》、文抗俱乐部、鲁迅研究会等等,为延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也开始遇到挫折,由于作家们思想不同,萧军提倡批评风气,因此与多人进行了激烈的文艺论争。第二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主要结合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1942年至1945年之间的社会政治背景,对文化人社会政策的变化,对萧军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文艺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第一节、第二节以延安文艺社会背景为线索,分析了新文学思潮形势下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文学创作风格的转变,以及萧军所进行的文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萧军是个性鲜明的作家,身处时代的漩涡却在一系列事件中仍然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始终秉承着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并对文艺政策的确立起着推动作用。第三节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标志,以新的文艺政策的确立为依据,叙述了党的文艺政策的内容和观点,从此文艺界有了统一的规范,所有文学活动都要以它为标准。第四节讲述了萧军在进行文学活动时遇到的更多挫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言行大胆,与多人进行思想碰撞、激烈争论,与党的文艺政策渐行渐远,仍然桀骜不驯,坚持独立的信仰和追求。后来经历了延安整风运动,卷入“王实味事件”,身陷多重困境,却始终敢于和新政权下的不良现象做斗争,在政治环境的高压下保持了知识分子可贵的骨气和尊严。第三章主要叙述了1945年之后,萧军在东北解放区进行的文学活动。经历了之前的坚守和改造,这时期抗战胜利后,萧军虽然离开延安,回到哈尔滨,但事业上蒸蒸日上,仍然延续着延安启蒙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的革命文艺传统,他积极宣传党的政策,讲学、演讲,参加了东北文艺协会的创立,创办了出版社和《文化报》等,开展群众性的文艺宣传活动,这些都对当时东北地区的延安文艺运动及其“工农兵文艺”创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政治军事活动及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当时新旧政权正处于交替时期,是需要革命话语权的权威时代,萧军却坚持自己的个性话语权,骨子里又带着傲气,目中无人,由此引发了一场不该发生的悲剧——“文化报事件”。萧军的命运从此跌入低谷,而后迎接萧军的是人生一个又一个的考验。但萧军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最初的信念和理想,保持乐观顽强的精神,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有骨气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