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论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__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向前推进,随着社会生活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特别是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公德上的实然与应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社会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公德缺失、是非不分、荣辱不知、善恶不辨的现象,这些现象虽不是主流,但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碍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现实迫切需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与这一迫切的社会现实需要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社会公德理论研究的缺乏,本文旨在弥补理论界在社会公德研究上的不足,为加强社会公德建设,进而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本文以社会公德为研究对象,遵循历史发展及演变规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公德思想及其中国化,并通过对社会公德与私德的辩证关系分析,找出解决我国社会公德存在问题的对策是让公德与私德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代社会我国社会公德的现代建构要围绕个人、社会、政府三方面展开。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有:   第一,社会公德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一种公共精神。包括个体履行道德义务或在社会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与集体、社会、民族或国家有关的道德精神;更包括简单的、起码的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第二,中国古代社会重私德、轻公德,近代社会公德则强调人们的公共责任心,强调个人对社会公众的普遍尊重和对个体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现代激进的思想家们,在积极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公德思想的同时,结合大众的道德生活实际,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公德思想。   第三,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以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划分是建立在对公私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基础上的。西方历史上的公德与私德关系与中国历史上的公德与私德关系各具特色、各有轻重,但不管轻重如何,公德与私德之间的关系始终是辩证统一的。我国当代社会公德的主流是好的,当代中国公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私德越位,即在公共领域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时往往借助于私德要求,私德调节的范围大大超过了社会公德,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就是在社会公共领域中大力提倡以公德为重要代表的公共精神,在私人生活空间中大力弘扬私德,使社会公德和私德各守其位、各司其职。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德理论强调社会变革与社会公德的内在关联,强调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社会公德发展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公德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公德思想。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五爱”和“八荣八耻”等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理论的主要内容。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公德思想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我国社会公德的现代建构要围绕个体、社会、政府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重视个体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及其发展规律的把握是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构的首要任务。个体社会公德意识呈现出个体在恪守社会公德规范、尊重公共领域之道德要求时所反映出来的他律意识、自律意识、自由意识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当个体还没有意识到社会公德的价值,个体社会公德行为的产生不是出于理性的自觉,而是迫于社会公德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且个体不得不这样做时,个体社会公德意识处于他律阶段;当个体自觉意识到社会公德的价值,进而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规范,其行为的发出乃是出于自身道德意识的觉悟时,个体社会公德意识便发展到反思与自律阶段;当个体履行社会公德义务时,没有了任何外在或内在的约束,完全出于个体内在的情感自愿和信仰需要,成为个体稳定的行为习惯和精神生命的外显时,个体社会公德意识便达到了自由境界。个体社会公德意识从他律到自律再到自由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形成到反思再到理性确定的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个体社会公德意识的自由阶段是个体增强社会群体凝聚力的道德价值观与道德精神的最高体现和最高境界。   其次,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我国社会公德建构的必要条件。社会公德的环境营造发挥着基础性社会公德教育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部分。社会公德的环境营造要从多方面入手,既要通过规范引导、宣传教育、舆论评价、榜样示范的作用等多方面去提高人们的公德精神境界,强化个体的公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又要增强人们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原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还要通过在社会公德大环境的营造中,普及社会公德知识,让人们在一个和谐文明的公德环境中吸取养分,提升形象。   再次,促进政府合理的社会公德制度供给是我国社会公德建构的动力保障。社会公德建设的制度化,就是要充分运用立法的形式将社会公德的规范要求固定下来,使某些社会公德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条文,成为可操作的规范。社会公德规范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法律有着相同的功能,即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公德的建设过程中,要合理地考虑人和制度的关系,协调处理好他们之间的行为关系,争取建立一个符合人们需要的公德法律制度体系,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我国社会公德的现代建构只有通过个体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社会环境的营造和政府公德制度的供给这三方面互动、互补、共同运作,才能实现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公德实践、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他律与自律、自由的辩证统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第一,在研究方法上注意理论研究、社会调查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并用调查研究的数据资料分析、论证所提出的理论研究观点。第二,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等多重视角研究社会公德的内容、结构与发展,努力探寻社会公德的发展规律,克服了以往社会公德研究上片面性。第三,本文提出我国当今的道德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人的良心变坏,也不是道德滑坡,问题出在道德模式的错位运用。解决当前我国道德问题的主要对策就是让社会公德与私德各守其位、各司其职。第四,我国社会公德的现代建构要围绕个体、社会、政府三个方面展开。个体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经历着由最初被动的接受发展为自我反思直到理性确立的过程,也就是经历着从他律到自律再到自由的螺旋式上升与辩证发展的过程;个体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与社会公德环境的营造和政府公德制度的供给这三位一体,并形成互动、互补、共同运作,才能最终使人们坚定对社会公德的信仰进而促进个体社会公德实践的自觉自由。
其他文献
1952年2月14日,毛澤东主席视察南苑机场和空军司令部。当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向他介绍王秉璋时,他紧紧握着王秉璋的手,高兴地说:你就是王秉璋?!你在鲁西南那一段工作搞得不错。事后,不少人认为:主席所讲的“那一段”,是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一段;“搞得不错”,除了指王秉璋擅于带兵、屡立战功,还包括他首创并践行了著名的交通壕近迫攻击新战术。  王秉璋(1914-2005年),河南安阳人。1931年12月
期刊
通过 X射线衍射、SEM分析及显微硬度测试等手段 ,研究了 Cr80 Al2 0 混合粉末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组织、相结构及硬度等的变化。结果表明 ,Cr80 Al2 0 混合物粉未经 96 h机械
“市民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生活。在西方历史上,当市场经济逐步解构并最终战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确立起在
中国种子协会种衣剂分会于2009年8月3~6日在长春市春谊宾馆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工作会议,共有13家理事单位出席会议.会议由种衣剂分会秘书长宁明宇主持,本次会议由吉林八
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一种视觉符号,通过分析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形、神、意的传承,探索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方法。传统文化元素以现代方式回归,力求将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蕴和精髓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古老范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先民就产生了“和”的观念,在中国文字形成阶段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和”字就已经出
学位
A 报名:      从今年8月开始,四川面向全球统筹公选9名副厅级干部和249名县(处)级领导干部,职位之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超过了历届公选,也是我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敏感的干部选拔上又一次大胆的尝试。    8月5日,四川启动2011年统筹公选249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并分别在四川人事考试网、四川日报、新华网、腾讯网等主流媒体上刊登公选信息,诚邀社会各界有实力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前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