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因多次脑卒中或长期慢性脑缺血等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损害所致的痴呆,主要表现为学习记忆、认知能力减退及行为障碍等。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V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目前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国外资料报道VD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防治的痴呆,探讨其发病机制、寻求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对神经元的生存、分化、生长起重要作用,促进其损伤后的再生,维持神经系统的生存及功能。可调节海马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增强海马区的长时程增强效应。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外周循环中的BDNF可以通过高效、有饱和性的转运系统穿过血脑屏障,也可以从脑中释放到血液中,脑缺血后,BDNF及其受体TrkB mRNA表达增加已为大量的动物实验所证实,然而国内外目前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BDNF水平测定鲜见报道。本研究目的检测血管性痴呆患者及脑梗塞患者血清中BDNF的浓度水平,探讨BDNF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以期对BDNF及VD的防治有近一步的认识。实验方法:对3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35例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 CI)患者,35例正常健康者(Normal Control,NC)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外周血清BDNF水平。分析血清BDNF水平与VD的相关性。并对所有观察对象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寻找VD的危险因素。实验结果:1.在VD组、CI组、NC组中,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糖尿病史、吸烟史及饮酒史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MMSE得分在三组中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疾病中高血压病在三组中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2.三组血清中BDNF浓度在脑梗塞组最高,血管性痴呆组最低,进行统计学分析,血管性痴呆组与脑梗塞组有显著性差异、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脑梗塞组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结论:1.脑梗塞患者血清BDNF浓度稍高于与正常对照者,但无明显差异。2.VD患者血清BDNF水平明显低于脑梗塞患者,且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与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提示BDNF可能参与了脑梗塞进展为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生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