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近年来PTC发病率及其在甲状腺癌中所占的构成比均成上升趋势。BRAFV600E是BRAF基因中最常见突变位点,可能与PTC的发生、临床生物学特征及治疗存在相关性。本文通过研究碘摄入与PTC发生的关系,PTC中碘摄入与BRAFV600E突变的关系,BRAFV600E突变与PTC临床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碘摄入水平对BRAFV600E突变及PTC发生的影响,为合理的碘摄入水平及PTC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病例组采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天津地区PTC患者共159例,该组病例具有完整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历资料、肿瘤石蜡包埋组织或新鲜肿瘤冰冻组织,随机收集病例入院当天三次尿液,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检测尿碘取三次测定结果平均值,提取肿瘤组织的基因组DNA,PCR法扩增BRAF基因外显子,测定DNA序列,并将测序结果与标准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正常对照是同地区甲状腺正常人群200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尿液测定尿碘值。使用统一的调查表行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疾病史、疾病家族史、饮食习惯、实验室检查数据、临床诊断、病理及治疗等资料。全部调查结果及实验室数据均输入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PTC患者与正常对照的尿碘值分布。PTC患者MUI为336μg/L,正常对照组MUI为196μg/L,两组间尿碘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从频数分布来看,超过一半PTC患者尿碘值处于碘过量状态(尿碘值≥300gg/L),而对照组尿碘值绝大对数<300μg/L,差异显著。2.PTC患者BRAFV600E基因型分布。159例PTC患者中,101例为BRAFV600E突变型,58例为野生型,总体突变为率63.5%。其中碘缺乏组(尿碘值<100μg/L)9例,2例为突变型,突变率为22.2%;碘足量组(尿碘值100-200gg/L)18例,9例为突变型,突变率为50.0%;碘超足量组(尿碘值200-300μg/L)48例,30例为突变型,突变率为62.5%;碘过量组(尿碘值≥300μg/L)84例,60例为突变型,突变率为71.4%。BRAFV600E基因型在各分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6),随着尿碘值增加,BRAFV600E突变率增加。3.PTC患者BRAFV600E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相关性。本组病例中,BRAFV600E基因型分布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腺外侵犯、是否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等临床病理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而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合并HT存在统计学意义。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时,BRAFV600E突变率较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时高(P=0.008);而合并HT比不合并HT的BRAFV600E突变率低(P=0.037)。4.按尿碘值分层分析,BRAFV600E基因型分布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根据尿碘值分层分析:碘缺乏组、碘足量组、碘超足量组、碘过量组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阴性者BRAFV600E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67、0.637、0.077、0.327。总之,按尿碘值分层分析时,相同碘摄入水平BRAFV600E基因型在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颈部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按尿碘值分层分析,BRAFV600E基因型分布与是否合并HT的相关性。根据尿碘值分层分析:碘缺乏组、碘足量组、碘超足量组、碘过量组合并HT、不合并HT者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1.000、0.637、0.385、0.278。总之,按尿碘值分层分析时,相同碘摄入水平BRAFV600E基因型在合并HT组和不合并HT组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PTC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尿碘值存在显著差异,高碘摄入可能是PTC发病的危险因素。2.在PTC患者中:1)高碘摄入可能是BRAFV600E突变的危险因素。2)BRAFV600E突变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腺体外侵犯、是否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等临床病理学参数无关。3)颈部淋巴结转移组,BRAFV600E突变率较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高;按尿碘值分层分析时,相同碘摄入水平BRAFV600E基因型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的分布无差异。4)合并HT组,BRAFV600E突变率较不合并HT低;按尿碘值分层分析时,相同碘摄入水平BRAFV600E基因型在合并HT组和不合并HT组的分布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