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学者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问题的研究开始于Wruck(1989),该文从所有权集中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定向增发反映了增发对象对增发者的良性监督,这与之后Hertzel & Smith(1993)提出的信息不对称学说构成了研究定向增发的两种主流观点。后来的学者也基本从这两个假说展开研究,并得出了各自有益的结论。
自2006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热情空前高涨,定向增发成为近两年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和收购资产的重要手段,而我国学者对此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还十分不成熟。基于对中美定向增发市场的相关比较和统计分析,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实证研究。
通过相关统计,本文对定向增发公司的二级市场表现、行业分布等进行了特征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具有高折价和投机倾向过浓的特点,定向增发集中于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增发用途大多为项目投资和母公司资产上市。通过与美国的比较,本文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出现融资功能的错位,而伴随其中的是定向增发“暗箱”和二级市场“异象”。运用通用的动机研究方法,本文发现西方学者的传统经典学说并不能较好的解释中国上市公司近两年的定向增发现象;同时,本文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以及股本扩张偏好对定向增发动机具有较好解释能力。运用事件研究法,本文对定向增发股票的二级市场表现以及定向增发公司的中期绩效进行了分析,发现定向增发概念股具有显著为正的公告效应和累计超常收益率,而上市公司的中期绩效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由于事件期的局限性和事件研究法的弊端,定向增发上市公司的长期绩效尚待观察;同时,由于处于牛市期,本文发现的定向增发市场表现强势并不能一概而论,这是本文的缺憾所在。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本文的相关概念、国内外文献以及研究范围和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对中美定向增发市场概况进行了介绍和相关比较;第三章分析了定向增发在我国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对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动机以及二级市场表现和中期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五章为结论和相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