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芍药属植物的组织培养存在着褐化的难题,使其难以获得大量的组培苗用于生产与科研,所以本论文对芍药属植物褐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以引种黑龙江省野生芍药Paeonia lactiflora和栽培芍药为试验材料,对褐化在组织培养的诱导、继代、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外植体的消毒、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对褐化的影响、内源生长调节物质对褐化的影响、抑制外植体褐化的方法、抑制愈伤组织褐化的方法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也比较了不同外植体间、同种外植体不同的取材部位、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与褐化的相关性,获得了抑制褐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在外植体初代培养阶段,添加吸附剂PVP1g/L于培养基中,能够有效抑制两种供试芍药的叶片、叶柄、茎段及花瓣不同外植体的褐化,在30d内,其抑制褐化率达100%。2.在外植体接种阶段,用添加抑褐剂、接种前用抑褐剂预处理、改变培养条件的方法获得了有效的抑制效果:添加抗氧化剂柠檬酸、维C预处理和柠檬酸预处理、低温培养、暗培养能够有效缓解外植体的褐化。其中柠檬酸对抑制两种芍药花瓣的褐化最为有效,在30d内,仅见外植体周围0.3cm半径范围内的培养基变为淡褐色,未见外植体本身变褐,两种芍药的褐化率较对照分别降低了90.63%和84.38%;维C预处理方法对野生芍药叶片的褐化抑制效果最佳,褐化率降为25%;柠檬酸预处理对栽培芍药茎段的褐化抑制最佳,其褐化率为37.50%。3.在愈伤组织增殖分化阶段,对生长良好及生长不佳的的愈伤组织分别添加不同浓度吸附剂PVP,对生长良好的愈伤组织抑制褐化效果显著,其没褐化的个体达100%。4.不同发育阶段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以取材于哈尔滨4月下旬到5月初期间,两种资源芍药的茎段和叶片接种最佳,于14d内即可获得良好的愈伤组织。5.不同基本培养基及生长调节物质对外植体褐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低浓度的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具有减轻外植体褐化的效果。其中高浓度的2,4-D对两种芍药外植体的褐化有促进作用,其褐化率分别为87.50%和66.67%,褐化率较低浓度的2,4-D高50%和39.40%。6.因PPO活性与褐化呈正相关,在叶片、叶柄、茎段不同部位及不同发育阶段取材,其两种芍药资源的PPO活性水平不同,选择不同发育阶段及部位取材是有效抑制褐化的途径。其中栽培芍药以展叶期的茎段为最适宜的取材时间和部位,野生芍药以展叶盛期的茎段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