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离体牙实验检测一种新型的正畸用自酸蚀粘接剂在正常情况下和不同程度唾液污染的情况下粘接抗剪切强度的变化,并对去托槽时断裂面的位置进行分析统计。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因正畸原因拔除的健康双尖牙120颗,随机分为10组,每组12颗。A0~A4组为24小时测试组;B0~B4组为30分钟测试组。A0、B0组:用37%的磷酸对牙面酸蚀30s,用流水冲洗60s,气枪吹干,按京津釉质粘接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托槽粘接。A1、B1组:在牙面上加压涂布自酸蚀封闭剂3秒,轻轻吹开,将适量粘接剂涂于托槽底面并定位于牙面,近距离光照40秒。A2、B2组:牙面唾液污染10秒,气枪吹干5秒,加压涂布自酸蚀封闭剂3秒,轻轻吹开,将适量粘接剂涂于托槽底面并定位于牙面,近距离光照40秒。A3、B3组:在牙面上加压涂布自酸蚀封闭剂3秒,轻轻吹开,唾液污染10秒,气枪吹干5秒,将适量粘接剂涂于托槽底面并定位于牙面,近距离光照40秒。A4、B4组:牙面唾液污染10秒,气枪吹干5秒,加压涂布自酸蚀封闭剂3秒,轻轻吹开,再行唾液污染10秒,气枪吹干5秒,将适量粘接剂涂于托槽底面并定位于牙面,近距离光照40秒。 在行托槽粘接之前,每一牙面均经过彻底清洗和吹干。两组样本粘接结束后置于37℃恒温水浴箱中保存。A组于24小时后进行剪切强度测试,B组于30分钟后进行剪切强度测试。分别对A、B两组进行树脂残留指数统计。 结果 对各组剪切力值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检验及Tamhane’s T2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24小时测试组还是30分钟测试组,中文摘要自酸蚀粘接剂在干燥(A:=9 .86士2.01 MPa、B,一9.87士2.45 MPa组)和轻微污染的釉质面(AZ=9.76士2.65 Mpa、A3=9.55士2.18 Mpa、BZ=9.69士2.soMpa、B3=9.50士2.07Mpa)均获得了较高的粘接强度,与京津釉质粘接剂组(AO=10.01士1.61Mpa,B。二8.48士2.2OMpa)无显著差异。而涂封闭剂前后均污染组,抗剪切强度明显下降(A4=5.47士1.68MPa,B4=5.38士l.19Mpa),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两组树脂残留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chi一square test,P<0.01)。京津釉质粘接组去托槽时的断裂面多发生于粘接剂层,而自酸蚀粘接剂组断裂面多发生于牙釉质与粘接剂之间的界面。 结论自酸蚀粘接剂在干净的釉质表面可以提供与传统的树脂类粘接剂相似的粘接强度。如果唾液污染仅发生于涂封闭剂之前或之后经过仔细的吹干,对自酸蚀粘接剂的粘接性能影响不大。但如果涂封闭剂前后均发生了唾液污染,即使经过仔细的吹干,其粘接强度也将明显下降。自酸蚀粘接剂在去托槽时,有较少的粘接剂残留在牙面上,可节省临床去托槽时间,同时有利于防止釉质剥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