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自然观就是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它的理论本质是对对象、现实、感性的实践理解。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对传统自然观的评析的理论,而主要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本质是把人与自然关系理解为人的社会历史实践建构的关系,这种建构活动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只有生产劳动中产生的人与自然关系才是具有社会历史本质意义的人与自然关系。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界的本质手段,自然科学作为历史科学才是它自己的实践本质。人不满足自在存在的人与自然关系,而要在自己的实践中能动地创造为人的人与自然关系,而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指向是人的解放,人只有在自己创造的人的世界中才能有适合人性的人存在。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从现在对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状况来看,仍然没有超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自然观存在的问题。教科书自然观问题的实质是把马克思自然观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后者是前者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从实践唯物主义解读和理解马克思自然观。马克思自然观与传统自然观区别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提出的“人化的自然界”概念即人化自然,把人与自然关系作为社会历史的存在来考察。从这一点说,卢卡奇看到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质,但是,能够把自然概念归结为社会历史概念么?施密特批评他“用社会吞噬自然”,认为社会中总还有“自然的基质”存在。施密特深入分析了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作为“物质变换”的自然概念,但是他不理解马克思自然观。我国当前的研究也试图从社会历史理解的思路解决教科书自然观的问题,但是实质性问题仍然没有触动,究竟什么是“人化自然”,马克思自然观是用这一个概念概括人的世界的么?对这个核心问题的解读和理解还存在疑问。因此,系统考察和研究马克思自然观在理论上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实践上对当代人类活动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解决也有重要意义。第二章论证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内核。马克思自然观是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劳动是实践活动的实质、实践概念的原型、人与自然关系的诞生地、社会历史的微观结构,从劳动首先是从物质生产劳动考察才能发现马克思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本真结构。人的世界是人的劳动创造的世界,在劳动之外的自然界是人之前的自然界。劳动在创造人的过程中把自然界劈分为两种自然的存在,一种是作为劳动产品的“人化的自然界”即人化自然,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自然。因而经过劳动,自然界对人来说就变成了由两种自然的对象性存在构成的“自然体”,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现实的自然界就是人的自然界,就是自然体的存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就是自然体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劳动既创造了作为人的生存条件的人化自然,也以享受的方式创造自身的人化自然。劳动对象是自然界向人生成的入口,作为人的自然界永远都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劳动对象经历了从古代的直接存在方式到现代的自然科学存在方式,但是它的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本质没有改变。第三章论证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人怎样成为主体,客体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问题。人作为人是劳动创造的过程,劳动形成人与自然界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因而人作为主体是一种劳动的主体,自然界作为客体是一种劳动的客体,主体与客体的社会历史规定也就是从不同的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劳动形成自然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是自然体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自然体的不同历史存在阶段使其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实际内涵不同。所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存在表现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存在。人的自由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一方面表现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实现过程,一方面表现为人化自然所提供的现实基础。第四章分析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价值关系。马克思的人与自然价值关系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一致的,人的不同劳动形成不同的人与自然价值关系,正在形成的劳动和“完成了的劳动”不同。因而,在古代性质的劳动中,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的价值客体就是自然界,在现代社会的劳动中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价值客体就是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自然。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需要是人与自然价值关系产生的前提和根源,但是人的需要本质上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需要,是人与自然界自然的物质关系,这种关系的实现是由生产劳动实现的。因此,人与自然价值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存在。从人的实践本质来看,人与自然价值关系的实现表现为实践的能动和受动两个方面,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形成价值原则,人的活动的受动性形成科学原则。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是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第五章分析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基础。现代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与古代不同,这种不同可以概括为现代社会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一个自然体中的存在。人与社会关系是现代人的直接关系,如果说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那么怎样理解这个基础呢?从实践唯物主义理解,就追溯到它的实践发生,人与社会关系是实践创造出来的,而这一过程的实现物化为社会器官,社会是由社会器官构成的有机体。社会器官既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又是人作为类的本质力量的实现。社会器官既是人化自然的加工厂,又是自然界自然向人生成的社会方式,是人与自然关系同人与社会关系统一的基础。社会关系是社会生产生产出来的,因此社会生产是原因,社会关系是结果,而社会器官是社会关系存在的基本单位。但是在市民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通过人化自然的“物”的中介而变得复杂,资产阶级学者把这种人与物的关系看作人与自然界自然的关系,因而把竞争看作人的手段,达尔文把市民社会搬到自然界,而霍布斯把自然界搬到市民社会。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的本质是它的社会生产和由此产生的颠倒的人与自然关系,在这种社会生产中人的生命活动与人的生产活动是矛盾和对立的,资产阶级自然观的错误只是对这种异化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的尺度。第六章探讨人与自然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总是表现为这两个方面,这是包含在人的类本质中的人自身的规定性。但是从实践唯物主义看,两种关系的本质是实践关系。理论关系的本质是自然科学,但是自然科学只有作为历史科学才是它的自身本质,自然科学的唯心主义方向就是脱离历史科学而抽象存在的方向。实践关系也不是抽象的实践的关系,而是社会历史实践建立的关系,它包含着历史发展过程,从历史实践才能够看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有自身理论的实践逻辑,它不同于传统自然观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规定了它从人与自然关系现实性存在出发把握非现实性一面,与此相一致的是,从人的感觉出发。人的感觉就是人化自然的存在,人的感觉是实践感觉。没有实践感觉的理论就会与感觉对立,相反,马克思说斯密等人的“支离破碎”的理论与那种“支离破碎”的工业是一致的。从社会历史实践理解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表现为马克思的自觉实践的自然观,而传统自然观则是自生实践的自然观。它们的不同在于,自生实践的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是自然必然性的存在,而自觉实践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经过思维实践的加工而成为由人安排的人与自然关系。第七章解读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人的解放的历史本质。人的解放表现为各种形式的政治解放,但是任何一种人的解放都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过程。人的解放的实现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人从自然界过程中解放出来,人与自然关系作为自然体存在,人从自然界自然出发建立人与自然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社会革命的结果。但是实践唯物主义看到,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类本质的一面现实的镜子,而人化自然的异化成为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桎梏,人的生命活动与产生它的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活动是对立的,有个性的人即实现生命价值的人只是偶然的存在。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然必然性前提在现代社会通过经济必然性表现,这是历史的自然必然性的现代存在方式。人的解放也是人的生命活动前提的自然必然性的直接存在,是在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矛盾的真正解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正在生成的社会”创造人化自然为人的解放准备条件,自然科学作为历史科学是推动这种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是人的解放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出来的,人的生命是作为类本质的实践,人与自然关系就是在人的能动实践中成为人的生命的手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