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个体进行内部对话时,采用的人称视角(第一/第三)会影响个体情绪的调节和控制。第三人称视角进行的内部对话引导个体思考自我的方式,就像他们思考他人的方式一样,从而第三人称视角自我对话提供了促进自我控制所需的心理距离。当前研究认为,在个体的情绪加工和情绪调节上,人称视角会产生一定作用,即;人称视角(第一/第三)会影响个体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本研究主要探讨两种人称视角如何影响个体的情绪及影响情绪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激发人称视角后,个体情绪调节的动态变化过程。实验1采用行为学和ERP相结合,对两种人称视角神经加工特点进行比较;实验2采用ERP考察不同人称视角对个体情绪调节影响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共包括两个实验,均采用ERP技术,实验设计为2×2被试内设计。在实验一中,被试有两个实验任务,一是按照视角提示,激活人称视角,并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记录被试的脑电活动;二是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或第三人称视角观看情绪图片并完成主观感受强度的评定;实验一旨在考察采用两种人称视角后,其一,在个体的认知神经水平上,两种人称视角认知加工特点有何差异;其二,在行为学水平上进行分析,它将如何影响个体情绪主观感受强度的评定结果。在两种人称视角认知加工差异性得以证明的基础上,进行实验二。实验二中被试分别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或第三人称视角观看性图片或负性图片,并想象此时的感受,产生情绪体验,整个过程中,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即ERP记录被试的脑电活动,脑电实验步骤同实验一;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个情绪视角标准——通过两种人称视角的转换,探讨两种人称视角通过改变个体的自我认知,从而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以及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第三人称视角能够降低个体的情绪体验,使用第三人称视角进行自我对话的个体对情绪图片的主观评定值显著低于第一人称视角自我对话条件,同时对于负性图片,第一人称视角自我对话条件下LPP平均波幅显著大于第三人称视角自我对话下LPP平均波幅;2)两种人称视角认知加工有一定差异,表现为在早期注意成分上,第三人称视角自我对话条件下的P3平均波幅显著大于第一人称视角自我对话条件;3)两种人称视角条件下,情绪主效应显著,表现在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的主观评分显著增大,情绪图片诱发的LPP平均波幅中负性差异显著。研究结论:(1)无论何种人称视角条件下,个体都能对情绪刺激进行有效加工,同时负性情绪的加工较为精细;(2)个体能够灵活运用两种人称视角进行内部的自我对话,相比较于在第三人称视角,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自我对话更容易进行,且两种人称视角认知加工特点上存在差异;(3)使用第三人称视角进行自我对话相较于第一人称视角条件,个体能够更容易地进行情绪调节,进一步削弱其情绪体验强度,即第三人称视角的自我对话对话在个体情绪调节的过程中,能够为个体建构相对轻松的自我调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