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近年来出现的全新的抗震设计理论,在工程结构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发了结构工程师及学者的浓烈兴趣。各位专家学者纷纷积极地开展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分析,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近年来的地震危害来看,以保证生命安全为准则的抗震设计理论虽然减少了人员伤亡,但是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也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范围。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已经逐步成为了世界各国修订抗震规范的主要方向。本文详细系统地阐述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历程,并详细说明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地趋势及静力非线性Pushover分析的原理及实现途径等等。介绍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的几种基本方法,并重点讲述了直接基于位移抗震设计理论,分别对6、8、10、12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在不同地震水平作用下的抗震设计,同时通过Pushover分析得出结构的塑性铰出现的顺序,楼层位移以及层间位移角,并对设计结果进行检验。然后通过加载不同侧移模式下的水平荷载对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比较不同加载模式对最后的分析结果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这四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实例可以看出,采用层间位移角限值作为结构性能水平的量化指标能有效控制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能够将结构的变形控制在目标位移范围之内;但是,随着抗震设防水准的提高,为了满足结构的变形要求,必须适当加大截面面积或者是提高截面配筋率。通过对加载不同侧移模式的计算结果比较分析可知,不同侧移模式对其最后的设计结果影响较大,随着抗震设防水平的提高,影响逐步变大。在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们可以根据业主的具体使用要求选择不同的侧移模式对结构进行设计。同时对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方向分布不均匀的结构有待进行进一步更深层次地研究。
其他文献
伴随着住宅产业的发展,各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相继出现,青岛理工大学王士风教授独立研究开发了集保温隔热等建筑功能与承重抗震结构性能于一体的组合网架夹芯复合板住宅建筑体系
作为一种非常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砂井(包括袋装砂井、塑料排水带等竖向排水体)已被广泛的用于处理软土地基,砂井地基固结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工程中某些
钢索作为一种高效地承受拉力的构件,在工程结构中已大量使用。为了在施工和结构监测的过程中准确获得钢索的内力,出现了许多索力测试方法,其中振动法是被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振
预应力锚索锚固技术是现代锚固工程采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本文对当前普遍应用的预应力锚索结构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了其锚固特性、适用范围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锁
由冷弯薄壁型钢墙体立柱(U形或C形截面)组成的墙架体系在低层住宅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对于其中墙体立柱的承载力性能的研究目前还不够充分,设计规范中相关的条文还不
随着国家对寒区工程建设的投入加大以及全球气候环境恶化的加剧,寒区的工程灾害现象不断增多,日益成为影响寒区工程建设及稳定性的重大问题。岩体作为地质作用的产物,含有较
氮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物质,利用微藻能够有效去除二级出水中的氮和磷,并可获得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藻类,而固定化技术解决了藻水分离困难的问题。本文结合大量试验数
旋涡的交替脱落会在建筑的下游表面产生交替变化的低压区,并形成显著的横风向气动力。如果结构的自振频率与旋涡脱落频率一致,结构将发生大幅振动,并最终导致结构发生破坏。因此
公路工程建设涉及到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其具有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等特点,使得工程质量难以管理与控制。要想快速、优质地完成施工任务,除了提高工程人员素质、施工技
在软土地区建设的高层建筑和特大桥越来越多,而此类建筑一般对承载力和桩顶沉降要求严格,在其它条件受限时,设计中一般靠延长桩长来达到目的。尽管超长桩已被大量使用,但目前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