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施工框架的建筑垃圾减量管理研究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akihee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带来的是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大量增长的建筑垃圾。一方面废弃物占用土地、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中的扬尘也与雾霾频发有密切关联。由此,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引导下,以绿色施工为切入点,将绿色环保带入建筑行业发展成为必然之举。本文以绿色施工理念为指导依据,以减少建筑垃圾为目标,借鉴国内外相关施工及建筑垃圾处理经验,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环节,探索有关在绿色施工指导下的废弃物减量问题,希望在此方面提出适合当前行业发展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本论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外建筑废垃圾处理及量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建筑垃圾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同时对不同阶段产生废弃物构成进行对比讨论。(2)以绿色施工相关理论、规范为依托,从建筑垃圾产生的内、外、个体、社会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相关背景下建筑垃圾减量管理的各个影响因素。(3)通过绿色施工要求以及建筑垃圾各影响因素为框架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从被访者个人信息,对影响因素的判断以及建筑垃圾产出比率等方面入手划分为四部分,试图对目前珠三角地区建筑垃圾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调研。问卷包含8个层面影响,19项具体因素,以及混凝土、木模板等6类建筑垃圾废料率的调查。本次调研针对珠三角地区建筑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展开,通过网络平台与现场调研结合的方式完成问卷。(4)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及效度分析、影响因子重要性排序、主成分分析、T检验等,利用SPSS及Numbers软件得出结论,显示管理系统,规划与设计,成本及建筑材料是影响建筑垃圾产出的重要因素。同时除管理系统因素外,对其他各因素的判断因被访人员工作年限的不同和职业的不同而有差异。此外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19个具体因素划归为6个主成分并一定程度存在线性关系。(5)根据绿色施工的相关要求,研究建筑施工主要环节产生的建筑垃圾减量管理以及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各方面措施。从问卷调查结论显示的管理系统、建筑材料等层面提供减量措施,通过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达到源头减少材料使用和浪费。同时提供部分对多余和废弃材料充分进行场内消纳的方法,以充分对建筑垃圾实现循环利用,达到建筑垃圾减量的目标。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对建筑行业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管控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通过调研结果,对包括法制、市场、行业、个人层面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措施,对政府、行业制定法律规范提供综合参考。更重要的是能对目前施工企业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建筑垃圾有现实指导意义,从细微处迈出环保第一步。
其他文献
结合热泵吸收技术特点,介绍某企业热电厂循环水余热回收的实施、投资情况,并进行利弊分析;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冷却塔塔顶加罩密封的方案,并对与未加装密封罩的方案进行一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报使用者对于企业财报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由于为公允价值的获取涉及更多的主观判断因素,更容易被企业管理层利用进行盈余管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在全球化经济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更是一个民族核心竞争力的实际体现。我
公共课政策是属于课程政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内容涉及到学科政策内容,所以也是教育质量政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2003年至2014年期间,虽然我国逐步地重视高校本科公共课的发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发展,全日制教育硕士自2009年设置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它承担着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专业化、高层次师资队伍的重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全
1969年互联网在美国诞生,通过四十多年时间的发展普及,已经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生活。青年大学生作为有较深知识储备、较强接受能力的群体,受网络影响最大。当代大学生充分利
以研究事物的复杂性特征为主,坚持事物非还原性的复杂性科学,在兴起的三十多年来在各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并引起了人们思维的转向和方法论的变革。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到
大学标志性建筑,是大学形象的缩影和大学精神的彰显;大学标志性建筑,是大学师生引以为豪的标识和教育意义的象征;大学标志性建筑,是大学的符号和大学理念的承载。大学标志性
高校作为培养知识精英和顶尖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并营造和谐学习环境的重要责任。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校园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其
老舍笔下诸多人物的命运起落寄寓着作家的死亡意识,这种死亡意识具体表现为个人人格的殉难、民族气节的保全和浓厚的宗教意识三个方面,其死亡意识的形成与作家末世人的生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