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四个壮语方言点(东兰、贵港、田阳、崇左)和六个汉语方言点(隆安、扶绥、南宁、桂平、博白、贺州)的分类词为研究对象,以Aikhenvald(2000)对分类词的研究理论为框架,从类型学的角度描写广西壮语方言和汉语方言分类词的语义和句法功能,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壮语方言和汉语方言分类词在类型学特点上的异同,最后从接触的角度,探讨广西区内壮语方言和汉语方言分类词的语义和句法功能由于接触产生的相互变异现象。全文分为四章,第二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第一章绪论。介绍了与本文有关的分类词理论知识、壮语和汉语方言分类词的研究现状、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本文的研究框架、语料来源、术语界定等问题。第二章广西壮语方言和汉语方言分类词的语义系统。这一章分为四小节,一、二节分别描写归纳壮语方言和汉语方言分类词的语义系统,总结其类型学特点。第三节对比分析壮语方言和汉语方言分类词语义系统的类型学差异。第四节从接触的视角,分析壮语方言和汉语方言由于接触,语义系统上带来的相互变异现象。第三章广西壮语方言和汉语方言分类词的句法功能。这一章分为四小节,一、二节列举描写壮语和汉语各方言点分类词的句法功能。第三节对比分析壮语方言和汉语方言分类词在句法功能上类型学特点的差异。第四节从接触的视角,论证壮语方言和汉语方言由于接触,句法功能上带来的相互变异现象。第四章结语。总结壮语方言和汉语方言分类词在语义和句法功能上的类型学特点,以及由于接触所带来的相互变异现象。本文初步得出的结论有:语义上,汉语方言对人区分“性别”、“年龄”、“厌恶”等语义;动物视为“有生”;一维无生物的“分叉”语义,都是汉语方言与壮语接触带来的变异现象。而壮语方言分类词语义方面的变异现象是汉语方言分类词的借入,如“个、点”,丰富了壮语方言分类词的语义系统。句法功能上,壮语分类词的句法功能受汉语方言影响较大,如:“分类词+名词”表定指、分类词重叠表全量、“数词+分类词+名词”语序的来源。相反,汉语方言受壮语影响而产生的变异现象较弱,目前发现的是平话的前缀化现象是跟壮语接触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