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75·8”特大洪涝灾害的历史思考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5年8月,以驻马店为中心的豫南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史称“75·8”特大洪灾。这次洪灾主要是由7503号台风的影响和特殊的“马蹄形”地形造成的,而当时落后的技术问题及特殊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则加重了这一灾难后果。 本次灾害的发生对灾区产生了深重的影响,板桥和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的溃坝构成了此次灾害的主题。死亡人数高达数万人,同时产生数百万的灾民。灾区的各种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在共和国的灾害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灾害发生后,中央及全国各地对灾区进行了及时的物质和医疗援助,这对灾区经济和生活秩序的稳定起了关键作用。在大灾之年没有人饿死、病死和逃荒要饭,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灾害的产生对灾区的影响非常大。该区本身就是灾害的多发地,本次灾害彻底摧毁了灾区薄弱的经济环境,导致灾区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经济恢复非常缓慢。经历这次毁灭性灾害之后,悲观情绪蔓延严重,对灾民的心理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由于灾害频繁,人民生活贫困。在国家日益繁荣的经济环境下,河南的经济仍相对落后。如何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是本文思考的重点。
其他文献
武夷山文化作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福建第一名山的武夷山,这里不仅积淀了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又是道教内丹派南宗与符篆派神霄宗的
鲥鱼因味道鲜美,成为明清两代的重要贡品。明太祖定都南京,江南的鲥鱼被明太祖钦定为祭祀宗庙的贡物。明成祖迁都北京,北方地区并不出产鲥鱼,但明皇室仍要将鲥鱼进贡保持下去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农村经济先后经历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乡镇企业时期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昌坊村作为新余市新农村建设的杰出代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