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为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农村问题,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社会将面临全面冲击和转型。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城镇资源空间扩展与乡村空巢问题共存,非农产业经济发展缓慢与劳动力经济收入低、非农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互为因果,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匹配不足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在当前的大旅游、大扶贫、城镇化的背景下,都迫切需要对农村土地进行征收、流转或转租,对农村资源要素进行再统筹、再规划、再配置。伴随着农村土地被征收、流转或转租,土地关系发生了转变,农民传统的农业就业转向非农就业的意愿就愈发明显和突出。因此,需要思考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相匹配的非农产业。聚焦少数民族劳动力本身,具有民族语言、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基于此优势的考虑,本研究从微观视角明确研究主题--探索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苗族村寨劳动力民族文化对非农就业能力的影响。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假设或事实,即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民族文化优势在非农就业过程中已经造成影响,并在非农就业过程中发挥了民族文化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所以少数民族劳动力在民族文化方面的天然优势不能失去,而且还需创造环境,继续挖掘与弘扬。全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贵州西部苗族村寨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本文的写作基础、内容及研究方法的综合说明;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首先,确定对贵州西部苗族的研究范畴,以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贞丰县的苗族村寨劳动力为研究对象;其次,对苗族村寨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传统技艺三个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在对相关的理论基础文献资料整理的基础上,阐述本文所采用的人力资本、发展经济学以及文化变迁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为苗族村寨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变量构建。主要涉及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变量因子。第四部分为苗族村寨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文章选择就苗族村寨劳动力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对非农就业能力的影响,采用“问卷+访谈”与发放问卷的方式完成田野调查。验证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方面这三方面提取出的公共因子对苗族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的显著性,得出苗族传统技艺、本地文化旅游开发本地非农就业环境等因素对苗族村寨劳动力非农就业能力相互影响,并具有相互促进和推动的作用。第五部分为政策与建议,根据前文得到的实证结果,提出了加强苗族村寨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扶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及搭建捷多元的苗族信息交流平台等建设性意见。第六部分为总结与展望,提出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