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佳胤是明代“嘉靖后五子”之一,也是巴蜀历史上难得的文学与政治兼擅的文化名人。他的诗文创作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借古鉴今的创作主张;二是才法兼备的诗歌理念;三是古心并重的师法要求;四是重视性灵的创作追求。他与复古派文人和巴蜀文人往来酬唱,在交往过程中留下不少诗作,对推动明代巴蜀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居来先生集》为研究文本,在紧密结合文本内容的前提下,从文献价值、文体价值、文化价值三个层面入手,通过张佳胤的诗文作品分析其文学思想和创作特点。第一章正本清源,考订文献版本。经详细比对《居来先生集》六十五卷本和三十五卷本的文本异同,发现六十五卷本所收录诗文更加完备,除诗歌外,赋、书牍、序、祭文、墓志铭等多种文体兼具;而三十五卷本仅在收录诗歌之外,另附八卷书牍。此外,三十五卷本是直接按篇收录,而六十五卷本则设有目录。第二章文本细读,辨析文体特色。张佳胤虽为“后五子”之一,但并非亦步亦趋地倡导文学复古,面对文坛日渐逼仄的蹈袭之风,呼吁诗歌向抒情言志的本质回归,标举“情”、“境”、“韵”的美学风貌,开明代性灵文学的风气之先。第三章钩沉史料,梳理文学交游。重点考察张佳胤与文坛巨匠李攀龙、王世贞和卢柟及巴蜀名流刘绘、刘黄裳、杨慎等人的交往。结合前后七子与杨慎等具体案例,剖析复古派文人与巴蜀文人的文学思想异同,以及在“文学复古”上的不同主张。第四章从文化寻根,追溯桑梓情怀。入仕之后,张佳胤一生宦游外乡,故土之思内化为诗文的文化底色,熔铸到诗歌的情韵之中。写景抒怀、交游酬唱,总有着巴山蜀水的灵动之气。也正是基于对乡土的眷恋,他热衷于乡土文献的整理,撰写《刻<华阳国志>序》、《铜梁县志序》、《大足县志序》等,显现出对传承巴蜀文脉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综上言之,张佳胤的文学成就虽然难称一流,但其独具一格的诗学主张和文学思想,无异于一缕清风,导引着明代文坛走出泥古、摹写的怪圈。其诗文力避成法,不拘格套,追求情韵自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毋庸置疑,对张佳胤《居来先生集》的研究,对于考察明中后期文坛风气的转变,以及建构巴蜀文化史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