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一部伟大的教育小说。教育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起源于德国。或许是因为美国人自以为他们属于一个年轻的国度,教育和青年主题在他们的小说中也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改造和重构传统的文学形式通常彰显了小说家们的天资和过人之处。马克·吐温就是其中一位,其天赋和实力的一个方面就表现在他能够做到“旧瓶装新酒,”把新鲜的生活内容注入传统的小说形式,使之焕发出时代的气息。
本文旨在对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进行艺术批评并藉此阐述美国教育小说的主要特色和文化内涵。而这一研究的起点是对如下这些问题的思考:如何解释《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拒绝融入社会?他这种历险之后无所获取的悲剧结局说明了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考察经典教育小说和美国教育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本文将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并力图提出可能的解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将探讨教育小说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并根据这一文学样式的模式和特点对述这部小说进行较详尽的评论。依据教育小说这一奇特小说样式的特点,本文就《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部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等基本构件进行深入探讨。
迄今为止,有关美国教育小说的研究多半集中在欧洲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欧洲或经典教育小说同美国教育小说之间的相似性的研究上。本文试图开辟新的一隅之地,指出二者之间在教育主体及其教育过程等方面在观念上存在的深刻差异,并系统阐述这一小说样式典型的美国特征。通过对小说的主题、主人公和情节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论文指出了经典教育小说和美国教育小说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前者呈现教育主体的道德和精神发展,由耽于幻想到肯定实际行动,最后融入社会——喜剧性结局:后者描述的主人公驻足于通向成人世界的门槛上,未能进入现实生活和客观世界,徘徊在社会之外,通常走向不可知的未来——悲剧性结局:前者线形的文本结构勾勒出主人公走向既定目标的清晰路径,而后者环状的文本结构消解了对一个明确的、可达到的目标的预设。在细读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文本的基础上,论文归纳出美国教育小说中的主要教育形态——未竞的教育。与此相对应,教育模式的艺术表达在这种路径上呈现出来:主人公由幻想到逐渐幻灭,最后准备再次踏上不可预知的历险征程。通过系统阐述美国成长小说的主要特色和对所选文本的个案研究,本文力图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一个中国批评者的观点融入到关于成长小说的西方批评话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