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v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以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在工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此类复合材料具有复杂的微细观结构,实验和细观力学方法对其进行力学性能研究时存在一定的限制,有限元方法因能对接近实际微细观结构的代表体元模型求解数值解,因此具有更大的优势。以真空无压烧结法制备的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颗粒(ZTAp)增强铁基复合材料(ZTAp/Fe45)为研究对象,对颗粒增强复合材料高体积分数几何模型的参数化建模算法,基体缺陷、非理想界面和细观结构特征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断裂机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以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基础,采用Python语言作为工具,实现了若干种单胞模型和随机分布模型的参数化建模,并将所编写程序封装为具有操作界面的插件,使操作更便捷和用户界面更友好,方便软件的分发和扩展。针对球状颗粒,采用扰动算法,可实现高达80vol%体积分数的代表体元的构建;通过Voronoi图形和第一第二最近距离对颗粒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所构建模型中的球形颗粒分布较为均匀。为实现不规则形貌ZTA颗粒的高体积分数投放,开发了一种刚性颗粒空间压缩法,能实现高达50vol%体积分数的不规则ZTA颗粒三维代表体元的快速构建。该方法利用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避免颗粒干涉的发生,因此具有编程相对容易、投放效率高、体积分数相对较大和适应多种颗粒形貌的特点,可适用于球状、椭球状和不规则状等形状。(2)基于本文所开发的建模算法,构建了颗粒体积分数10~50vol%的ZTAp/Fe45复合材料三维代表体元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ZTAp/Fe45复合材料的有效弹性性能,并和细观力学解进行了对比研究。网格敏感性分析表明,在不同的Le/Lp值的情况下,模型的网格数量差异较大,但是计算得到的杨氏模量结果却较为接近,说明弹性性能计算结果对网格尺寸敏感性较弱,合适的网格密度可通过对比计算结果的应力云图进行选择。为保证代表体元模型具有稳定的统计特征,减少颗粒分布随机性引起的误差,代表体元中的颗粒数量不应低于30个。有效弹性性能计算结果表明,不规则颗粒对有效弹性性能的增强效果优于球状颗粒;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使得弹性模量和切变模量增加;有限元解与细观力学解析解较为吻合,说明本文所构建模型较为准确。(3)采用两步均匀化方法,基于断裂带模型和内聚力模型,以20vol%颗粒体积分数ZTAp/Fe45复合材料为例,分析了基体孔隙和界面性能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体孔隙对ZTAp/Fe45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ZTAp/Fe45的杨氏模量随着孔隙率的提升呈线性递减的特点;抗拉强度与孔隙率呈非线性的递减关系。当低孔隙率较低时,抗拉强度下降显著;当孔隙率较高时,抗拉强度性能下降速率有所降低。界面模量的提升使得ZTAp/Fe45复合材料杨氏模量显著增加,但随着界面模量增加到颗粒模量的0.5倍之后,复合材料模量的增加逐渐趋缓。界面模量的增大使得ZTAp/Fe45复合材料抗拉强度逐渐降低,随着界面模量的增大,抗拉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在界面强度小于颗粒强度的0.5倍之前,随着界面强度的增加ZTAp/Fe45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逐渐增大,但当界面强度大于颗粒材料强度0.5倍之后,复合材料抗拉强度趋于平稳,约为302MPa。界面强度的改变使得ZTAp/Fe45复合材料的损伤机理发生了转变,界面强度低于颗粒强度0.5倍的情况下,复合材料的损伤以基体和界面为主;当增加到0.5倍之后,损伤以基体和颗粒为主,界面强度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复合材料的整体强度,当界面强度接近颗粒强度之后颗粒对复合材料强度的强化作用开始减弱。因此,应严格控制基体的孔隙,提高基体的致密度。界面弹性模量及强度约为颗粒相关属性0.5倍时对提高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强度较为有利。(4)基于二维代表体元分析了颗粒体积分数、形貌和尺寸等细观结构特征对ZTAp/Fe45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在较低颗粒体积分数(小于30vol%)的情况下,ZTAp/Fe45复合材料的裂纹主要位于基体,因此强度主要由基体强度决定;在颗粒体积分数较高(≥40vol%)的情况下,ZTAp/Fe45复合材料的裂纹主要由界面裂纹组成,因此强度主要由界面强度决定。在非理想界面的情况下,颗粒体积分数的不同导致单位面积界面长度的差异使得决定ZTAp/Fe45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的主导因素发生了转变。颗粒纵横比的增长伴随着复合材料强度的下降,增强颗粒的纵横比越接近于1,复合材料的强度越高,等轴颗粒模型计算得到的复合材料强度最高。相同纵横比的情况下椭球形颗粒模型的强度高于不规则颗粒模型。因此在实际的复合材料制备中尽量选取等轴颗粒。在体积分数相同和界面性能一致的情况下,对于毫米级别(0.5~2mm)的颗粒,颗粒尺寸不足以影响复合材料的弹性性能,颗粒尺寸越小ZTAp/Fe45复合材料抗拉强度越小。(5)通过构建二阶单元加双零厚度内聚力单元的有限元—离散元耦合方法(FEM-DEM)网格模型,分析了ZTAp/Fe45复合材料的断裂机理。单元尺寸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网格划分的加密,一阶和二阶两种模型计算所得的弹性模量值均逐渐趋于稳定,实体单元的阶次对弹性模量计算结果的影响较小。细观应力场分析表明,采用二阶实体单元加双零厚度内聚力单元模型能够降低应力分布对单元尺寸的敏感性,其应力云图的连续性优于一阶实体单元加单零厚度内聚力单元模型,应力过渡平滑,避免了一阶模型出现的锯齿状区域,以及裂纹尖端塑性区是单元面积整数倍的现象,解决了一阶模型需要极其细密的网格才能解决的尺寸敏感性问题。从数值模拟的角度分析了ZTAp/Fe45复合材料在承受拉伸载荷时的裂纹扩展过程。颗粒形状对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裂纹的扩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复合材料的开裂首先在与受力方向垂直的界面处发生,界面裂纹扩展至基体应力集中处之后基体发生开裂,复合材料裂纹由开裂的界面和基体裂纹共同组成。
其他文献
随着煤炭和石油的不断勘探和开采,地震勘探逐渐从构造简单的地质环境向复杂构造区深入,精细化数据处理和解释成为地震勘探的目标之一。传统的地震数据处理理论和技术都是以反射波为基础,但由于瑞丽准则的限制,反射波成像不利于小尺度地质体的勘探与识别。小尺度非均匀不连续地质体,如断层、裂缝、尖灭点等,广泛存在于地下空间,与煤矿安全生产和油气藏开发等存在着密切联系,其准确勘探与定位对于煤矿的安全开采和油气富集区的
目前,煤田地震勘探在识别复杂地质构造、小尺度的地质体时,存在分辨率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问题。由于地层普遍具有粘弹性,地震子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表现出衰减特征,地震信号实为非平稳信号。基于平稳地震信号假设的反褶积方法,难以解决因地震子波衰减引起的分辨率降低问题。时频域反褶积方法考虑了地层所具有的粘弹性衰减特征,能够有效恢复地层反射系数,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本文围绕时频域反褶积的关键内容:时频分析方法、时
加氢热解是高效利用褐煤资源的技术之一。但褐煤中存在的氮会随着褐煤加氢热解的进行迁移到气相、焦油和保留在半焦中。半焦是热解提取油气资源后的高产率固体物质,半焦气化可以用来生产高能燃气或化工合成气,半焦中的氮会随着半焦气化的进行生成气态的含氮物质。因此研究褐煤加氢热解和半焦气化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规律,可以为褐煤的高效清洁利用及半焦的洁净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以胜利褐煤为实验原料,在金属和石英固
随着开采强度加大,鄂尔多斯煤炭开采逐步向深部发展,深部矿区矿井逐步投产。鄂尔多斯深井高强度开采矿压特征与我国中东部地区深部开采表现的巷道大变形和强流变性、冲击地压以巷道掘进和回采期间为主等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除表现为高地应力下采掘严重失衡、临空巷围岩剧烈变形外,其煤层上覆厚硬岩层破断下周期来压步距大、矿压显现强烈。鄂尔多斯深部矿区具有的高地压、强扰动、复杂地质条件的特征,使得该地区深部开采呈现采动
我国东部高潜水位平原区,作为重要的煤-粮复合区和人口聚居地,每年因煤炭开采导致大面积的耕地沉陷,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土地复垦工作难度加大,进而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煤矸石作为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主要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仅为15%左右,煤矸石的低利用率不仅导致资源闲置浪费而且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生态平衡。已有的研究是将煤矸石直接应用到采煤沉陷地复垦中,由于其粒径粗、孔径大保水保肥性差,传统的上土下石结构
煤对甲烷的吸附-扩散性能是影响煤层含气量大小和煤层气开发潜力的重要储层参数,而煤的孔隙结构是影响煤层气吸附-扩散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综合运用煤地质学、煤层气地质学和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煤中甲烷气体吸附-扩散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结构演化关系及随压力变化气体扩散系数变化模型,揭示了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扩散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机理。取得了以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死亡率一直在降低,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也在向好发展,但安全问题仍面临很大挑战,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仍有抬头的势头。安全投入虽然较过去已明显改善,但在实际安全生产中没有最大化发挥作用,这进一步加剧了煤矿安全需求增长与安全投入作用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对煤炭工业的持续、安全、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减少都不能发挥好的作用。由此可见,系统研究煤矿安全投入问题,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减少甚至避免事故
冲击地压作为煤矿重大灾害之一,一直是采矿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冲击地压致灾机理逐渐丰富,但煤岩体动力灾变是复杂的动力失稳现象,受地质环境、工况条件等众多因素影响,从灾害孕育、启动致发生均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系统失稳特征。很多学者从高应力、强冲倾、大构造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对于煤岩体结构效应及诱冲机理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为此,本文以宏细观变尺度研究手段为基础,首先对国内近年来发生的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既赋存有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的的国家,随着碳时代的到来,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煤系石墨,属于隐晶质石墨,由煤的高变质作用阶段进入石墨化阶段的产物。然而,对煤的石墨化作用研究较少,在煤的石墨化特征、煤成石墨化的影响因素、煤系石墨的成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尚不清楚。因此,加强对煤系石墨的特征和石墨化过程的演化特征以及成矿机制研究,对煤系石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自然崩落法采矿是指采用拉底造成的应力重分布诱导矿石崩落的采矿方法,该采矿方法尤其适用于矿体厚大的低品位矿山,并可以显著提高开采效率、降低采矿成本、提高生产强度,提升矿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该采矿方法生产工艺先进,具有一定规模效益,但同时优缺点也非常明显,需要很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在自然崩落法回采过程中,矿体崩透地表前,相当于空场条件下放矿,如果放矿速度过快,会使崩落顶板与存窿面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