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小学课程中学生多元智能开发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基本出路。笔者提出这一选题的构思主要是在受到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多元智能理论的启发而逐渐形成的。在加德纳看来,人类至少具有八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韵律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思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在文化的作用下,于不同的个体身上进行特殊组合,进而形成独特的智能结构。延伸到教育系统中,加德纳指出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爱好。
在田野考察的选点上,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的岜沙苗寨坐落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亚文化圈,作为我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和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赋有一定的代表性;再加上笔者对岜沙苗寨的持续关注,导致本研究将岜沙小学选定为主要考察对象。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力图坚持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有机结合,既运用了多元智能量表,又采用了访谈、观察和问卷调查法。在文章结构上,本论文主要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问题的由来、已有相关研究以及本研究的基本设计;第二部分呈现岜沙苗寨的基本概况,包括自然人文生态、原生态的教育文化以及基础教育概况;第三部分具体分析岜沙小学的现行课程、学生的智能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错位”现象;第四部分系统总结民族小学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课程内容、师资以及评价机制;第五部分则根据民族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策略。
本研究中,笔者的基本观点是:智能是一种可再生的隐性资源,能够为个体和民族的发展提供内源性动力。学校课程理应关注学生智能的多元发展。而通过实地考察,笔者发现在我国民族小学中,智能的民族性遭遇忽视,课程内容与生活相脱离,只重视对学生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他智能的关注,树立的是一种片面的智能观,与学生智能的多元发展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现象。为此,我们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多方面寻找理论参考;另一方面则要不断地加强本土化探索,即结合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关注民族内生的文化课程资源,开发适宜的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