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返回抑制是对已经注意过的位置或客体进行反应时所表现出的反应滞后的现象。基于双成分理论,外源线索作用于感知注意,产生基于感觉机制的返回抑制,内源线索诱发眼动反应,产生基于运动机制的返回抑制。前人研究采用双线索范式,在同一试次中依次呈现外源线索和内源线索,返回抑制效应显著增强并出现线索效应的叠加,但该研究无法比较两种线索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缺乏线索冲突的实验情境。同时,该双线索范式与散打运动中组合技术、连续进攻的应用类似,基于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注意能力的差异,长期比赛和训练可能会导致散打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返回抑制出现人群分离,散打运动员在进攻和防守过程中,也可能因线索抑制的原因,产生不同的进攻效果。因此,本研究旨在结合感觉机制与运动机制,探讨散打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在返回抑制中线索加工的差异,通过比较不同刺激强度和不同呈现时间的内、外源线索产生的返回抑制效应,探索散打运动员的返回抑制中的线索加工特点。 研究共招募研究参与者86人。研究一参与者25人,其中普通大学生12人,散打运动员13人;研究二参与者31人,普通大学生15人,散打运动员16人;研究三参与者30人,普通大学生15人,散打运动员15人。使用Tobii T120眼动仪进行实验。研究一、二、三均采用2(分组:普通大学生/散打运动员)×4(线索:双线索有效/双线索无效/仅外源线索有效/仅内源线索有效)混合实验设计,组间变量分组,组内变量线索,因变量为反应时和返回抑制量。通过改变外源线索的客体特征控制外源线索有效性。研究一中,外源线索与内源线索刺激强度相同,先于内源线索呈现;研究二通过闪烁增强外源有效性;在研究二的基础上,研究三通过延长外源线索呈现时间,增强外源线索的有效性。 研究一线索主效应显著,双线索有效和内源线索有效产生返回抑制,且双线索有效返回抑制量显著高于内源线索有效;研究二线索、分组主效应显著,双线索、内源线索、外源有效均产生显著地返回抑制效应,且返回抑制量依次递减;研究三出现线索有效性的人群分离,普通大学生双线索有效与外源线索有效返回抑制效应无显著差异,内源线索无返回抑制效应产生,散打运动员双线索、内源线索、外源线索有效均产生返回抑制效应,且返回抑制量依次减少。 综上,外源线索与内源线索存在叠加效果,散打运动员线索叠加效果较稳定。线索冲突,散打运动员运动机制作用稳定,对内源线索的加工不受外源线索干扰;普通大学生优先加工刺激强度更高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