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黑烟囱中微生物矿化过程:冲绳海槽与冀东高板河黑烟囱及其中微生物矿化对比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rain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底热液系统及其周围生物群落的发现是二十多年来全球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研究上的重大科学突破和科学成就。海底热液系统的发现彻底地改变了对海洋矿产资源的认识。另外,黑烟囱周围极端环境下生存的热液生物群落,区别于陆地和浅海已知的生命活动生态体系,是研究生命起源的理想环境。为此,黑烟囱的研究无论对于海底成矿过程还是生命起源的探索均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本文主要对采自冲绳海槽伊平屋海洼的海底黑烟囱样品以及在冀东高板河发现的中元古代古海底黑烟囱样品,采用高倍显微镜、扫描电镜、背散射、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和激光拉曼等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进展: 1、采用显微镜以及环境扫描电镜对冲绳海槽伊平屋海洼海底黑烟囱样品进行研究,发现了大量的微生物化石记录,主要有四种不同类型的丝状体; 2、高板河硫化物矿床中发育四种类型的硫铁矿叠层石,是海底黑烟囱周围微生物周期性生长形成的原生沉积结构; 3、采用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镜对冀东中元古代黑烟囱进行研究,首次发现了矿化微生物化石,主要有四种类型的黄铁矿化丝状体,完全可以与现代海底黑烟囱周围矿化微生物对比; 4、通过对这些矿化微生物矿化过程对比研究表明,它们主要经过了两个阶段的矿化: (1)、生物控制矿化阶段:微生物由于与热液频繁接触,使得金属离子可以进入细胞,一旦细胞死亡或者降解,在细胞膜上的金属离子可以作为核促进硫化物矿物结晶,丝状体核心发生硫化物矿化。随后这些矿化细菌和细胞外聚合体都被硅质包裹; (2)、生物诱导矿化阶段:细菌细胞从热液中带出和捕获矿物颗粒,金属离子粘结和沉淀在细胞表面以提高金属浓度。金属沉淀在细菌表面通常为含水无定形聚合体。它们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晶核,随后充当地球化学反应的固体颗粒,并且可以增加矿物沉淀的速度,矿物随后以丝状体为核心呈放射状生长。 经研究表明,现代与地史中的热液微生物矿化过程基本类似,早期以生物控制矿化为主,晚期以生物诱导矿化为主,形成的矿物与热液成分以及微生物种类有关。尽管现在的研究还没有完全确定细菌促进矿物形成的详细机理,但是细菌的生物成矿作用并非微不足道。这些微生物不仅依存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同时在热液环境中微生物一方面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产生特殊的氧化还原条件,导致矿质的溶解、迁移和沉淀;另一方面可通过对自身的吸附(收)作用聚集成矿元素,为矿床提供部分矿源。微生物的活动,不论是直接吸附和矿物颗粒沉淀到细胞表面,还是它们代谢的产物,引起周围pH值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从而引起矿物的沉淀。细菌可以促进地球化学结晶作用,这在现代和古代的沉积环境都存在。并且,生物作用成矿具有品位较高的特点。
其他文献
本文把有机制备新方法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萃取以及吸附烃制备技术应用于石油地质样品的前期处理,获得了传统索氏抽提方法无法得到的实验数据,同时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制备流程,替
籼稻品种Dular在低温条件下幼苗会表现失绿.前期遗传研究表明,这种低温失绿的表型是由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的,该基因初步定位在第9染色体长臂的SSR标记RM257和RM242之间,将该基
为了深入理解黄土高原陆生蜗牛壳体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生态、气候环境意义,探讨黄土中蜗牛文石壳体同位素组成在重建黄土高原古植被、古气候环境变化中的运用,本论文对黄土
学位
采用盆栽试验,在返青-抽穗期用不同的水分处理来影响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根系,研究根系大小对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到抽穗期,大根系处理小麦的根
桂北地区兴安县高尚田镇金子山剖面鹿寨组共鉴定出腕足化石7目26属26种.根据对围岩的牙形石分析,发现该动物群位于牙形石下crenulata带,相当于杜内中期。 鹿寨组腕足动物群
新元古代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其间地球生物罔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生物进化事件和全球性环境变化。新元古代的古生物化石作为了解当时地球生物圈最直接的信息源,有
本论文研究了安徽淮南老鹰山组和“上馒头组”的三叶虫动物群。这段地层中的三叶虫动物群的分异度较高,演化迅速,文中所描记的化石包括20属27种(其中2新属,7新种)和2个归属未定
去年以来,全省各地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圆满结束,村委会成员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
印度和欧亚板块在新生代早期的碰撞,不仅形成了号称“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而且也形成了一系列规模巨大的活动走滑断裂和冲断构造,并对其周边地区的构造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该项研究以大庆油田葡Ⅰ组聚驱后剩余油的微观和宏观分布规律为研究目标,针对影响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聚合物驱微观驱油效率和宏观波及体积,开展了天然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