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排山歌流传于广西桂林资源县的五排地区,其形式短小、节奏自由,是一种曲调爽朗质朴的民间歌曲。在文献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近年五排山歌歌唱环境及其年度节日“月半歌节”的过程进行了人类学田野调查,并对五排山歌的情感表达、文化认知与想象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迁加以理论分析。以个案分析为基础,本文试图对人类学情感表达与想象的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本文以为,五排山歌的情感表达与认知的内容和变迁要放在具体历史进程中才能得以理解。新中国成立后,五排山歌在地方文化娱乐的中占有很大部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禁止唱山歌等民间文艺活动,五排山歌在地方民众文化和生活方式中与显示出不同于历史活动方式的差异性,差异逐渐随时间延长而增长,日渐被排斥到日常生活的心理、文化和政治边缘,在时代主流话语中被想象为“自由、美好却不可回溯”“落后、简单的交友聚会”等复杂情感交织的一段历史记忆。五排人在历史进程中也逐渐形成以“五排山歌”为象征的地方“历史文化”认同,形成共同的历史观。20世纪80年代,数字化、信息化的媒介进入当地民众生活中以丰富文娱活动,进一步模糊五排山歌在当地人生活中的印象。直至20世纪90年代,由地方官员牵头重办“月半歌节”开始,“五排山歌”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特殊性的、文化延续性的地方文化符号,随着“五排山歌”文化内涵的丰富,当地民众面对“五排山歌”时,自我认知、情感表达、历史记忆等个体情感体验的层次也更为多样。本论文由绪论、四章正文和结论组成。在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论文的理论基础、概念、研究方法和重要观点。第一章对五排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五排山歌的起源、传统分类、演唱空间及作用等进行分析总结,指出自我认知与情感表达在五排山歌中的重要性及相关性,着重分析五排山歌产生的情感原因及其历史意义。第二章从时间、空间的扩展分析当地民众在应对全球化文化进程中,以“五排山歌”为“象征符号”来界定自我的本土化文化变化过程,指出关于符号的选择不仅要具有地方独特性,更要有文化上的延续性。第三章概括了个体情感表达过程,先以“2017年月半歌节”为个案,对当地民俗文化在地方节庆中歌手身份转变及个体情感变化的过程进行“深描”,在此基础上,以当地民众发挥文化能动性构建的新型公共空间“资源XX山歌教学总群”微信群为个案,二者对比分析力图揭示出五排民众在多元话语并存的社会场景中将自我、地方、历史记忆进行重新整合与阐释的过程。第四章对情感变迁及五排山歌个案具有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进行讨论。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人类学的情感研究应该重视外部世界与地方文化在时代背景下的关系,并对技术世界的变革加以更多充分的关注。一方面,情感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受到社会文化影响的因素不同,笔者从当地歌者的情感世界入手理解传统山歌的功能及其中“情感寄托”与“记忆”的关系,反思传统山歌中以情感想象为出发点,其发展路径是“从小到大”地将不同的社会单位即个人、家庭、社会群体等相互联结,在情感和个体认知中赋予还有不同社会功能的意义,对照现代山歌中显现出“从外部至内部”的发展路径,即从国家、地方、个体将“五排山歌”的历史特殊性、地方性对应到不同对象上,个体自我认知与情感过程呈现“从小到大”转变为“由外至内”的变化过程;另一方面,当地民众在特定历史记忆的形塑与情感驱动下,自发地将传统山歌“舞台”创新性的转移到社交平台上,营建新型“公共空间”以应对技术世界对山歌演唱空间的影响,在抒发自己情感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五排山歌”的象征凝聚力。为了更好的关注情感的切入,把握不同空间中的山歌的情感世界与情感表达,本文力求线上、线下田野调查与文本收集相结合,运用实证研究、话语分析等方法分析情感表达与阐释的层次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