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崇明东滩为研究区域,在2002年4月到2003年4月,通过标志桩、沉降板的野外观测以及沉积物粒度、磁性测量、210Pb测试和海图分析等,探讨了崇明东滩潮周期、季节和年际冲淤变化特征、成因及崇明东滩发育趋势等问题。主要结论如下: 通过沉积物粒度和磁性分析发现,潮滩同一地貌单元,由北向南表层沉积物颗粒变粗,南部高潮滩比北部低潮滩沉积物粗,磁性由北向南减弱。垂直剖面北部沉积物粒级组成变化明显,南部变化较小。反映崇明东滩崇明东滩南北物质组成和水动力存在差异。 在平静天气条件下,一个潮周期沉积量,在崇明东滩南、北端大,中部沉积量较少。在垂直岸线方向上,11月份沉积量由高潮滩向低潮滩呈现明显减小趋势;而4月份却相反。如果按平静天气观测结果推算,崇明东滩高潮滩部位一年中至少淤高27cm,中潮滩淤高117cm,低潮滩淤高66cm,这一结果比观测桩数据高8~10倍,与(210)Pb测年数据相比高14~62倍,说明单个潮周期沉积稳定性差,易于被后期潮水改造而被侵蚀。 季节性冲淤变化主要与潮滩植被季节性改变密切相关,与水体含沙量成正相关,与潮差大小成反相关。从崇明东滩三个断面观测结果来看,夏、秋季节淤积,春、冬季节冲刷,且在各断面上,中潮滩冲淤变化比高潮滩变化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例外。 根据海图资料对比发现,在近40年中崇明东滩平面发育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末到上世纪80年代为快速发育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今处于缓慢发育阶段,局部出现侵蚀。 滩涂围垦、江岸护滩工程对滩地发育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在白港和团结沙之间筑起的一道促淤大坝,促使崇明东滩快速淤积。通过长江入海泥沙分析发现,崇明东滩平面发育与长江入海泥沙量成正相关关系,在长江入海泥沙减少情况下,崇明东滩局部侵蚀可能进一步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