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生态环境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愈加突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失调,进而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威胁。伴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重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机制于2012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中被正式确立。然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事后救济性特征,即过于强调损害结果的发生,而忽视了生态环境损害的源头预防。也正因如此,该问题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环境议题也从事后救济逐渐转变为事前预防。基于以上背景,最高人民法院顺应时代的发展,着眼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于2015年1月7日颁布并施行了《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解释》)。在这之中,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这一机制于第1条得以体现,法律规定的机关和符合法定条件的组织针对主体引发重大环境风险的行为,可以凭借诉讼的方式阻止其继续施行,进而实现对环境公共利益的前置性保护。经此也不难看出,现行规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由只注重事后补救向注重事前预防转变。不可否认,作为应对重大环境风险的重要选择,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摆脱以往“无损害则无救济”诉讼理念的束缚,开启了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对生态环境予以前置性保护的大门。但我们仍要意识到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实践应用中仍面临着诸多难题,这些问题也是其屡屡受到争议,受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笔者结合有关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规定,通过探索实践中典型的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例,分析其不足之处。同时,有选择性地吸纳、借鉴域外成功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建立科学合理的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机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本文的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意义、研究对象以及方法,对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的现有知识进行了评价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对其在实践应用中的法律问题开展研究。本文的第二部分,就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含义和开展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必要性进行了介绍。本文的第三部分,分别就美国预防性环境公民诉讼、德国预防性环境团体公益诉讼和日本预防性环境保护诉讼相关制度进行评价与介绍。本文的第四部分,介绍与剖释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现行规定,同时对实践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预防性诉讼案件进行逐案分析,对其暴露出的不足进行说明,并试图找出不足背后的原因所在。本文的第五部分则是对我国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发展完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一部分的内容是围绕现行预防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相关规定以及借鉴实践经验的方向展开,针对其在制度层面以及实践层面的不足之处,就如何解决现行困境提供一定的思路。
其他文献
在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外延式扩张的城镇化已难以持续,城市更新成为了各大都市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升”转变的重要发展手段。城市更新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了对物质空间的改造升级,也包括了对文化精神空间的塑造和社会关系的再调整,其无疑会对改造区域内的移民群体的社会融入状况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本研究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广州市多个正在改造中的旧城镇与旧村庄片区的移民群体作为研究
学位
<正>洛阳一向被称为“九朝都会”或“九朝故都”。这九朝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这是过去相沿的旧说,其源未可考。建国以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通过地下城址的发现与历史文献的综合研究,颇感以往旧说不无可商之处,兹就浅见所及,加以简略
会议
21世纪,随着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承担满足企业用人标准,培养符合现代化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机械制图是中职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掌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现状、学生学情等。本研究提出在教学中采用融合心理效应的分层教学法,以因材施教为教学原则,学生为核心,设计融
学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从根本上指明了所有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教育至关重要,必须坚持把树人当作学校教育的核心、把立德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为党和国家培养能够振兴中华的时代新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础部分,是培养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实践性、综合性强,蕴含
学位
经济增速换挡、产业形态更迭等一系列现象和问题都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时研时新的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国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新导向,高职教育近年来也逐渐意识到“制器”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聚焦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定位,这不仅是落实国家政策文件的需要,更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本研究主要在明晰研究意义并充分了解
学位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成为热点。《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使学生获得基本的专业技能,了解应用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总结出学生有学习意愿但行动力较弱、学风低沉而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的热情较高、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且缺少有效监督和评价等问题,通过分析中职学情和课
学位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掀起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热潮。文件以推动职业学校“课堂革命”为出发点,着力于迎合生源多样化,意在将课改推向纵深。如何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车床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值得深入探索研究。本研究通过调研企业人才需求,分析行业发展现状,查阅相关参考文献,梳理目前中职学校加工制造类数控车床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
学位
近些年来,我国科技产业的革新将数控加工技术带入高速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我国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因此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中考55分流”政策的实施,中职学校数控专业面临着实训教学的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严重匮乏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数控加工实训过程中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职业综合素质、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还有所不足。因此在数控加工实训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激
学位
目前,随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办学模式为企业实习打下良好基础。为进一步提升学生技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一线教师和学者对企业实习环节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研究。但根据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中等职业学校在企业实习环节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岗位适应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能力。本研究主要应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与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明确企业人才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中等职
学位
在“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高新技术与数控技术融合的“智能制造”带来了机械加工制造业的重大变革,同时机械加工制造行业发展对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控机床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安全平稳运行至关重要,由于故障导致的非计划停机时有发生,因此企业对于数控机床结构与维护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中职学校数控机床结构与维护课程教学现状仍然存有弊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