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教育观研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ao198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十分重视农民教育问题。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创性地提出了关于农民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思想文化、经济建设和军事技能水平,也使农民参与革命的热情更加高涨,促进了革命事业的顺利进行。经历了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局势发生变化,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开始逐渐认识到革命事业少不了农民阶级的参与,农民作为最可靠的同盟军是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力量。但农民阶级自身存在很多局限性,长期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以及缺少受教育的权力和条件,使他们变成狭隘无知,愚昧软弱的阶级,毛泽东正确分析了农民阶级的特点,认识到要领导农民阶级进行革命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对他们从思想文化、经济建设以及军事技能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展农民教育的正确道路,在革命的进程中不断显示出良好的成效,也有力地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本文从四个方面梳理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教育观,深入分析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毛泽东农民教育观呈现的当代价值。第一部分,绪论。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形成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教育观形成的背景和理论基础。一是阐述其产生的背景,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作用;二是梳理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关于农民教育思想的理论和观点,分析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三是分析其形成发展过程。第三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教育观的主要内容。这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从毛泽东农民教育观的地位和目标、农民教育观的原则、农民教育观的主要方法和主要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教育观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教育观的理论价值,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民教育理论,丰富了毛泽东的思想宝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农民教育问题的理论先导;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农民教育观的实践意义,即指导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指导解决当代中国“三农”问题。
其他文献
采用As掺杂和激活技术制备的p+-on-n异质结材料是获得高性能长波碲镉汞红外焦平面器件的关键技术之一,得到了广泛关注.采用变温IV拟合的方法,对不同As掺入浓度与器件结性能相
基于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三研究所自主联合设计的肖特基二极管研制宽带360-440 GHz分谐波混频器。详细描述二极管建模,以模拟在极高频复杂电磁环境中由于二极
Mg2Si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环境友好半导体材料,其薄膜制备方法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对其应用研发起到基础性作用.采用电子束蒸发方法在Si(111)衬底上沉积Mg膜,在氩气环境下进行热处
与传统的有基底FPA(焦平面阵列)相比,基于全镂空支撑框架结构的新型无基底FPA在热学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传统的基于恒温基底假设的热学分析模型不再适用,因此,通过电学比拟方法
介绍墨左铁路温城隧道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施工时的地表预注浆处理技术,着重阐述施工处理方案及方法等。
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数字产品规模在逐渐扩大,形成了教育教学解决方案、纸数联动、移动学习三条产品线。如果各产品线上的业务系统都拥有各自的用户系统,无论是从用户管理还是从账号安全方面,都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隐患。首先,用户在每个系统都有一套账号,用户需要记住所有账号,非常烦恼。其次,每个业务系统都要独立开发一套用户体系相关的功能模块,加大了开发人力及时间上的成本。最后,由于开发人员的不同,各业务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010gy and chronic healthevaluation,APACHE)II、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评分、序贾
阐述地铁车辆段及基地的几种消防供水方式,介绍各种消防供水方式的适用情况和优缺点。 Describe several modes of fire service and water supply for subway depots and b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及生活状态也越来越重视。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便捷的交通、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谐的社会环境及持续繁荣的经济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难免会出现一系列“不宜人”的问题,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国内外学者逐渐发现,提升城市宜居性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宜居城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