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鲆精子形成及精入卵过程的超微观察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o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精子的形成过程、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和受精过程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对牙鲆(P.olivaceus)、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L.))和条斑星鲽(Veraspermoseri)的精子和卵子表面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参照半滑舌鳎精子形成过程豹分期方法,本人根据电镜观察结巢,将牙鲆精子形成过程大致分为5个时期:鞭毛生成期;核隐窝形成期;袖套形成期;核前凹陷形成期和变态完成期。精子形成过程中,核前未生成顶体,但常出现一个特殊的区域为核前凹陷区域;电镜观察显示,核前出现大块低电子密度区域,此区域在胞吐单层界膜的囊泡后,形成核静凹陷,但透射电镜切片核前凹陷区域内常存在未被完全胞吐的囊泡。 2.成熟的牙鲆精子出头部、中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的主要结构为细胞核,核卵圆形,染色质致密,核前存在核前凹陷,凹陷内常有未被胞吐的单层界膜囊泡;中片的整体结构包括4-6个成熟的线粒体、中心粒复合体、袖套及袖套腔组成;尾部是由远端中心粒发生的轴丝向后延伸形成的鞭毛,鞭毛的两侧存在侧鳍,且鞭毛横切面呈现典型的“9+2”双联微管结构,有时可见大小不一的囊泡。 3.对牙鲆、大菱鲆及条斑星鲽的精子和卵子表面形态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三种精子在核前凹陷位置、精子头型、中片线粒体数及鞭毛细长度4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三种卵子表面形态结构中,牙鲆和大菱鲆比较相似,而条斑星鲽成熟卵子壳膜具有4点特异性;外表面粗糙、有点状和斑块状突起;壳膜上微小孔大小不一,且孔径差距大;卵膜厚度最厚为3.87±0.24um,约为牙鲆和大菱鲆郛膜厚度的两倍;受精孔的管道螺旋层为4-6层,约为前两者的1/2。可见鲽科的条斑星鲽与鲆科的牙鲆和大菱鲆的精卵表面形态结构差异明显。 4.对牙鲆成熟精卵的形态做了详细描述,卵子动物极有受精孔区,受精孔为“水椭”状,是精子入卵的唯一通道。授精后0~5s,即可以在受精孔处发现精子,且进入受精孔的精子头部与卵子质膜紧贴,成侧卧状。精子入卵时,受精孔处会有受精锥和受精塞形成,以防止多精入卵。精子入卵后,受精卵结构出现变化,大多数受精孔管道内各层边缘的锯齿状突出消失,变为光滑的环状,且受精孔内的受精锥消失。
其他文献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属江海洄游性鱼类。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葛洲坝、三峡水利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立,再加上环境恶化的影响
本论文以罗非鱼三个种共240个样品为试材,利用微卫星标记筛选可作为三种罗非鱼鉴定标准的特异位点,构建了代表三种罗非鱼品种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利用微
以我国重要的冷水性经济养殖鱼类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循环养殖水系统进行摄食生长实验,以探究饲料中脂肪水平和脂肪酸组成对大菱鲆生长、脂肪
根据2002年4月至2006年12月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大型拖网加工船队在东南太平洋的生产资料,以GLM模型对CPUE进行标准化换算;结合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鱼类的早期发育,同其它卵生动物一样,是分解利用卵黄中的营养物质,形成新生命的组织、器官的过程。卵黄物质主要由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脂质作为卵黄物质的主要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