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重庆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评价中学生人群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有效性,构建科学、实用的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监督评估指标体系。探索适合于重庆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模式,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第一阶段选取沙坪坝区和江津区作为项目区。其中沙坪坝区代表主城区,江津区代表郊县地区。第二阶段在两个项目区抽取4所职业中学作为调查研究点,其中沙坪坝区2所,江津区2所。第三阶段在每所项目学校整群抽取8个行政班级,并随机分配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847人,对照组830人。在干预组选拨和培养同伴教育志愿者,并对干预组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对照组学生不进行教育,只进行同期问卷调查。干预后一个月比较两组间的近期干预效果。结果:1基线调查结果重庆市中学生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为35.5%,安全性行为的知晓率为44.2%,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正确率为47.2%,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的知晓率最低为7.2%。男生在安全性行为的知识得均高于女生(P<0.05)。沙坪坝地区的知识总分高于江津地区(P<0.05)。对婚前性行为的不赞成率男女生分别为23.1%和53.6%。77.5%的学生对艾滋病毒感染者(HIV)/艾滋病患者(AIDS)持同情态度态度。31.5%学生有过恋爱经历,拥抱、接吻、抚摸对方身体的发生率分别为29%,15.2%,15.4%。各种边缘性行为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P<0.001),沙坪坝地区高于江津地区(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重庆市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主要受年级、母亲学历、学习成绩及有无开展艾滋病教育活动和对婚前性行为态度的影响。2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干预对HIV /AIDS知识和态度的改变是显著的,干预组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知识总知晓率从干预前35.5%提高到干预后63.26%,对HIV/AIDS的态度得分从32.89分提高到36.33分。干预后对早恋的态度改变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对婚前性行为态度有所改变,反对婚前性行为的中学生由34.7%上升到45.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技能和行为能力方面,干预组干预后在拒绝能力和认识危险性行为能力方面比干预前所提高,且在干预组内和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沙坪坝地区好于江津地区。3同伴教育模式讨论75.3%的学生认为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很好,95.5%的学生愿意做一名同伴教育志愿者。志愿者的各项能力在同伴教育活动后有了显著提高(P<0.001),构建了同伴教育志愿者培养模式,在对同伴教育内容的评价中,重庆市中学生认为艾滋病的预防(77.0%),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及传播途径(74.7%),中学生在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的作用(67.8%),生活技能与预防艾滋病教育(60.3%),同伴教育者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56.8%),在同伴教育内容中是最重要的。学生对案例分析、现场演示、现场扮演三种同伴教育活动方式比较感兴趣。构建了“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监督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两张量表,分别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价用表和学校工作监督评估用表。前者构建了三个一级指标,六个二级指标,十五个观测点。后者构建了四个一级指标,十个二级指标,三十个观测点。两轮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分别为85%、94.44%。第二轮修改后,变异系数均<20%。结论:1大学新生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认识,但认知水平仍需提高,必须加强对重庆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2在重庆市中学生中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参与式同伴教育方式为主的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是可行的,有效的。3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监督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可以为重庆市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