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公共品相关理论的发展和我国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努力探索,我国在城市公共品供给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供给机制,多元供给机制的形成相对于政府对公共品的垄断式提供而言,提高了公共品的供给效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对公共品的多元化需求,即当前多元供给机制打破了“大锅饭"式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公平”供给,在满足个人不同需求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供给机制的不成熟、不完善,这种个人需求的满足,更多是满足了权贵阶层个人需求,对城市因个人需求聚集而产生的公共需求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破坏,甚至对社会结构、财富分配造成巨大影响。我国城市独有的“学区房现象”——家庭因一墙之隔,成为了城市贫富的两个阶层现象便是典型代表。城镇化的加快,城市公共品供给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届时不完善的公共品供给机制将会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冲突。城市公共品供给主体上在实现了政府垄断提供到多元主体提供的转变后,现实运行状况如何?实际运行中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利益机制等是什么?在这种机制下会造成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如何通过“机制设计”完善当前的机制,以减少或规避其他类似于“学区房现象”的问题发生?这都形成了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在过往城市公共品供给的认识和总结基础上,运用机制设计理论对我国城市公共品供给机制进行了研究。问题提出后,第二章对我国“学区房现象”,城市公共品与城市公共性等基本概念做了介绍,并详细介绍了机制设计理论的思想渊源、其基本理论概括以及机制设计理论对于我们分析城市公共品供给机制所起的基础性作用。接下来,本文对我国城市公共品供给机制的要素做了分析,包括城市公共品供给的主体、客体、方式所构成的实体架构,并对供给的驱动利益和主要影响因素等内部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说明。第四章,介绍了在各要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城市公共品供给方面呈现出的空间、显隐性以及主体力量上的失衡,并重点对造成机制失衡两大因素(激励相容性和信息成本)做出了分析;第五章,从政策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学区房现象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学区房现象与城市公共品供给的关系,并提出城市基础教育资源的空间失衡、与显隐性失衡是造成学区房现象的直接与根本原因,最后分析了学区房现象下的社会效应。最后一章,以机制设计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我国城市公共品供给机制优化管理的策略,主要从管理理念和实际运作措施两个层次入手,只有明确公共品供给过程中“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真实内涵,始终将城市公共性作为城市公共品供给的基本前提下,通过构建激励相容的激励机制,畅通需求表达渠道降低信息成本,才能实现我国城市公共品供给机制的良好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