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是以自我为核心的,描述自我的基本功能的心理结构概念。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对青少年和成年早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从理论及实践层面进行大量现状与干预研究。但现阶段大部分国内外研究主要针对一般自我同一性,仍没有很好地进行领域性探讨,从而不能针对性地解决青少年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大学阶段是个体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时期,个体会面临亲密关系的具体问题和矛盾,但很少有研究从恋爱关系的自我探索和承诺角度出发进行测量。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是编制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的测量工具,测量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此现状能否用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促进。通过三个研究来解决上述问题:在研究一中,依据Marcia自我同一性状态模型,参考恋爱价值观相关研究内容,编制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在研究二中,采用整群抽样法,对1003名全日制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考察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在研究三中,以自我同一性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为设计基础,以“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为主要线索,设计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团体辅导方案,对72名高校大学生实施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分为两个阶段:无情境价值观选择活动和有情境价值观选择活动。采用干预组对照组准实验设计,以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为测量工具,以探讨团体辅导活动对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的促进效果。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果:研究一中,自编的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信效度符合人格量表信效度要求(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8~0.79之间,分半信度在0.61~0.78之间),问卷各项目因子负载清晰,聚敛效度较高,因子间区分度较好。研究二中,在同一性类型上,大学生个体处于恋爱自我同一性延缓类型的人最多,占39.95%,其次是同一性扩散类型,占32.08%,处于早闭和延缓状态类型的人最少,分别占13.13%和14.84%。不同年级(χ~2=22.45,p=0.008)、性别(χ~2=21.80,p=0.000)、恋爱状态(χ~2=46.78,p=0.000)、恋爱次数(χ~2=62.34,p=0.000)的个体在同一性类型上的分布都具有显著差异。在同一性水平上,大学生恋爱领域中的自我同一性水平在年级、性别、恋爱状态、恋爱次数等人口学变量上均有显著差异。研究三中,在无情境价值观选择活动后,干预组的同一性扩散和延缓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没有经历过任何干预的对照组(2)(t=-2.80,p=0.007;t=-2.48,p=0.017);有情境价值观选择活动后,对照组(1)在同一性扩散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没有接受过任何团体辅导活动的对照组(2)(t=-2.78,p=0.008);对干预组在无情境价值观选择活动的基础上叠加有情境价值观选择活动,和单独进行有情境价值观活动的对照组(1)相比,活动前后得分差值在同一性延缓维度上有显著差异(t=-2.54,p=0.014)。整体团辅活动后,干预组的同一性早闭和扩散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t=-2.01,p=0.050;t=-2.73,p=0.009)。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首先,自编的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状态的有效工具。其次,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发展和一般自我同一性的基本趋势一致,但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恋爱自我同一性发展也存在MAMA周期现象。最后,基于价值观澄清理论的团体辅导方案对大学生恋爱自我同一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