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由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引起。尽管抗原与肥大细胞表面的抗原特异性IgE结合可激活肥大细胞,但这一机制不能解释所有荨麻疹,特别是大多数慢性荨麻疹的发生。近年来研究表明,约1/3的CIU患者血清中存在组胺释放活性因子,其中主要是抗FcεRⅠα的自身抗体,这类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以自身免疫机制为基础,称为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 目前,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的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现有的检测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的方法特异性不高且大多不适用于临床。 目的: 制备出可作为检测抗原的可溶性FcεRⅠα蛋白,建立一种简便、可靠的检测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的方法。了解慢性荨麻疹患者中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的比例及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的阳性率,研究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组胺释放活性及其与抗FcεRⅠα自身抗体的关系;分析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特点和嗜酸细胞活化情况,进一步探讨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方法: 应用分子克隆和DNA重组技术,通过皮肤组织中总RNA的提取、RT-PCR扩增、重组质粒构建、连接产物转化及重组子筛选鉴定,对Fc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义:R工a基因进行克隆,并作测序和序列对比分析;继而通过将目的片段与高效表达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并转入表达宿主菌,诱导表达并纯化Fc 6RIa融合蛋白。 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的基础上,通过肥大细胞组胺释放试验检测慢性草麻疹患者血清组胺释放活性因子。以Fc。R Ia融合蛋白为抗原,用ELISA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漫性草麻疹患者血清中抗Fc:Rla自身抗体,并通过抗FC£R Ia自身抗体对组胺释放活性的影响证实其功能性。同时,进行临床资料的采集、分析,放免法测定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一AB)和杭甲状腺微粒体杭体(TM一AB),Immulite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血清总IgE( T-lgE)和ECP水平,计数外周血Eos。结果: 成功克隆并表达了Fc 6 R Ia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上登录的Fc:R工。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获得了Fc艺R Ia融合蛋白,即重组可溶性Fe E R Ia蛋白(rsFe: Rl。)o 62例慢性草麻疹患者中,AssT阳性者24例(38.71%);患者血清活化皮肤肥大细胞引起的组胺释放率从3.1%一79.5%(16.44%士14.2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27例组胺释放率大于巧%(43.55%);AsST(+)组的组胺释放率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ASST(一)组。 62例慢性尊麻疹患者中检出抗Fc:R工。自身杭体阳性者22例(35.5%),其血清引起的组胺释放率平均为2626%士1 6.08%;将其血清与:sFc:R Ia作用后组胺释放率下降为9.14%士5.79%,组胺释放活性明显受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到抑制。 对抗FC。R工a自身抗体阳性和阴性的慢性羊麻疹患者临床特点的对比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病程上无显著性差异。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草麻疹患者临床表现大多较为严重:皮疹发作时风团较大,数量较多,每次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消退较慢),痊痒更剧烈;而两组患者的皮疹发作频次无明显差异。自身抗体阳性的慢性尊麻疹患者伴发血管神经性水肿及系统症状的比例升高,伴随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甲状腺抗体阳性的比例也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的慢性羊麻疹患者。 慢性草麻疹患者血清T-lgE和EcP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而外周血EOS计数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不明显,患者血清T-IgE、EcP与外周血EOS计数值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其中,抗Fc:R Ia自身抗体阴性组患者血清T-lgE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自身抗体阳性组患者血清T-IgE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抗Fc。R Ia自身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血清ECP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与自身抗体阴性组患者相比,自身抗体阳性组患者血清ECP升高更明显。结论: Fc:R Ia基因的克隆、表达成功,制备出可溶性Fc。R Ia蛋白,为抗Fc。R工a抗体的检测及自身免疫性慢性草麻疹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条件。 部分慢性尊麻疹患者血清中存在组胺释放活性因子,这种组胺释放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久活性因子与其血清中的抗FC:Rl。自身抗体有关,抗Fc。R Ia自身抗体可直接活化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介质,引起草麻疹的发生。自身免疫性慢性羊麻疹的临床表现与一般的CIU有所不同,多表现为较严重的慢性羊麻疹,并较易伴发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非自身免疫性慢性草麻疹的发病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而自身免疫性慢性草麻疹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此无关。慢性芋麻疹患者均有不同程度EOS的活化,而自身免疫性慢性草麻疹患者EOS活化更明显,且血清ECP的变化较外周血EOS计数更灵敏,更能反应EOS的活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