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及与肝功能、病毒血清标志物等指标方面的差异,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差异,明确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最常见的中医证型,进一步揭示“证”的本质及其与客观指标的内在规律,为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具有中医特色与优势的防治肝炎肝纤维化的诊疗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临床病例观察及实验室检测,收集2005年12月到2006年12月的230例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辨证分型、辅助检查(如ALT,AST,HBV DNA、乙肝两对半,肝纤四项)等数据。总结资料,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本试验收共收集23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五种证型比较可见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以肝郁脾虚证占大多数,湿热中阻证及瘀血阻络证次之,而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少见。2、在肝纤四项各项指标中,各中医证型的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均升高。其升高程度,PCIII依次为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HA、IV-C依次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LN依次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3、不同证型的肝功能指标比较,湿热中阻证的ALT、AST、TBiL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肝郁脾虚证的ALT、AST明显高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证(P<0.05)。4、肝功能轻、中、重程度与肝纤四项的关系方面,IV-C值在肝功能不同损害程度的组别间比较,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根据平均秩次进一步推断,IV-C值的高低次序为肝功能轻度异常组<肝功能正常组<肝功能中度异常组<肝功能重度异常组。5、HBV DNA复制与肝纤四项的关系方面,湿热中阻证及肝郁脾虚证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中阻证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HBV DNA含量在病毒分布四个区段中,<10~3及>10~9相对较少,而集中分布于10~4~10~6与10~7~10~9区段,与肝肾阴虚证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肝郁脾虚证HBV DNA含量主要分布于10~4~10~6区段;肝肾阴虚证病毒载量相对较低(<10~3占50.0%)。6、不同证型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阳性率比较,肝肾阴虚证患者HBeAg阳性率最高(66.7%),其次为肝郁脾虚证和瘀血阻络证。而HBeAb阳性率则为湿热中阻证最高(88.4%),其次为肝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在纳入统计的四种证型中,肝肾阴虚证HBeAg阳性率最高,与湿热中阻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肝郁脾虚证患者最常见,肝郁脾虚证表明该组患者处于肝纤维化形成的初始阶段,肝纤维化程度较轻。湿热中阻证患者处于肝纤维化形成的活跃期,因血清中PCIII含量的升高直接反映肝纤维化的活动性,湿热稽留可能是导致肝纤维化形成的重要启动因子。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为疾病的中期阶段,病程较长,湿热久羁,伤及脏腑气血,此期肝纤维化程度已较肝郁脾虚证为明显。瘀血阻络证为疾病中、晚期阶段,患者正气己伤,气血瘀结,各脏腑功能明显亏损,肝纤维化程度最明显。湿热中阻证HBV-DNA处于中高载量,乙肝病毒含量高低顺序是: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提示病毒含量的浓度与湿热轻重密切相关,湿热越重者病毒含量越高。从病毒复制指标来看,湿热中阻证病毒复制指标中等,HBeAg阳性率依次为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HBeAb阳性率依次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表明湿热证时病毒复制相对较弱,故而得出实证病毒载高而复制相对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