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挡自适应控制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dy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具有换挡响应快、换挡动力不中断、与手动变速器生产继承性好以及传动效率高等优点,因此相比电控机械式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与电控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Transmission,AT)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近年来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并成为汽车自动变速器领域的研究开发热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通过协调控制两个离合器的分离与接合可以实现快速且平顺的换挡,但随着服役时间增加离合器性态的变化会使得离合器传递转矩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挡性能下降(换挡冲击增大,换挡出现延迟等),而目前少有文献对适应离合器性态变化的换挡自适应控制进行研究。为此,开展适应离合器性态变化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挡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某车型搭载的七速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应离合器性态变化的换挡自适应控制方法,具体的研究工作包括:(1)建立了能够反映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挡动态特性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挡动力学模型;建立了能够反映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非线性特性的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动力学模型;通过插值拟合的方法利用发动机的稳态转矩实验数据建立了发动机的稳态转矩模型,并通过引入转矩修正因子修正稳态转矩模型获得了发动机的动态转矩模型。(2)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换挡问题转化为参考轨迹跟踪问题,以冲击度和滑摩功为性能指标,利用极小值原理设计了换挡参考轨迹;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挡动力学模型中因离合器性态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项定义为不确定项,设计了扩展状态观测器对不确定项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结合换挡参考轨迹利用反步法设计自适应换挡控制器,并在自适应换挡控制器中引入H∞鲁棒控制以进一步提高自适应换挡控制器对离合器性态变化的自适应效果,从而获得了离合器油压和发动机转矩的自适应控制率。为了跟踪自适应换挡控制器得到的发动机转矩的自适应控制率,在建立的发动机动态转矩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发动机转矩跟踪控制器;为了跟踪自适应换挡控制器得到的离合器油压的自适应控制率,同时考虑到液压油密度与有效弹性模量等因素的变化会影响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油压控制效果的问题,在建立的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T-S模糊模型与扩展状态观测器的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油压自适应控制器。随后,分别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挡控制与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油压控制进行仿真分析,以验证提出的基于反步法与H∞鲁棒控制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挡自适应控制方法与离合器液压执行机构油压自适应控制方法的有效性。(3)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设计的自适应换挡控制器对离合器性态变化的自适应效果,将发动机角速度跟踪误差的积分与换挡冲击度绝对值的积分作为性能指标,并以此为输入量在自适应换挡控制器的基础上设计了模糊控制器,从而形成了基于模糊迭代的自适应换挡控制器。通过模糊迭代换挡自适应控制器的自学习功能对离合器摩擦片摩擦系数与离合器结合点油压进行模糊自适应补偿,从而有效地消除离合器性态变化对换挡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所设计的基于模糊迭代的自适应换挡控制器的有效性。(4)搭建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挡试验台架进行换挡实验,以验证提出的基于反步法与H∞鲁棒控制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挡自适应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分别采用一个新的离合器与一个服役四万公里的离合器在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实验台架上进行换挡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提出的换挡自适应控制方法对离合器性态变化的自适应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每天有机会接触越来越多的多媒体应用。而大规模、爆炸式的信息,通常让用户陷入选择困难。内容推荐服务作为筛选数据的有力工具,目前已经在移动网络中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在移动网络这个相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如何根据异质的数据内容、序列化的用户-内容交互行为,为用户推荐最合适的相关信息成了推荐领域的研究热点。信息异质指的是信息的来源及种类丰富。由于异质信息网络可以有效包含网络结构信息
高熵合金由于多主元特性所造成的独特结构使其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实验研究表明沉淀强化型面心立方结构高熵合金在室温和低温下都具有优异的强度和韧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沉淀强化型面心立方结构高熵合金在上述领域应用时往往会遭受不同温度服役环境。屈服强度作为决定材料安全服役的关键指标,具有很强的温度相关性。理论研究各项强化机制对沉淀强化型面心立方结构高熵合金屈服强度的贡献及其随
齿轮是机械传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航空航天、汽车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齿轮在啮合传动时,齿轮表面发生接触并产生弹性变形,特别是对于实际粗糙表面,在接触微凸峰处产生高度应力集中,造成严重的磨损。润滑能减少表面之间的直接接触,对于减少摩擦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就尤为重要。涂层结构表面是提升系统传动性能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涂层与基体属性不同造成在交界面产生应力集中,又会导致裂纹的萌生和扩展,特
复合材料由于其各种优良力学性能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车辆船舶等领域。在被大量使用的同时,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厚度方向力学性能薄弱、对于冲击载荷敏感的特性也就暴露无疑。这些冲击载荷速度不一、材质不一、质量不一,因此层合结构对其的冲击响应也各不相同。本文以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为研究对象,使用冰球和钨珠为冲击体对层合板进行作用,表征层合结构在脆性易碎物体与刚性硬物冲击下的损伤状态与动力学响应,研究并分析其
多年来,交通噪声污染与固废污染始终城市发展的两大问题,如何控制噪声、减少固废排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合理设置声屏障可以对噪声进行有效隔离、吸收,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而利用固废资源制备新型声屏障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粉煤灰是发电厂排放一种污染严重的工业废料,粉煤灰漂珠是其燃烧过程中的一种副产物。尽管粉煤灰漂珠在建筑保温、废水处理、轻质填
滚动轴承是旋转机械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损坏的零部件之一,在对滚动轴承进行故障诊断时,所采集到的振动信号中往往都会伴随着大量的背景噪声,为了从复杂的原始信号中提取出有用信号的故障特征信息,传统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是通过抑制或滤除噪声来达到增大信噪比的效果,但是这一类方法在去除噪声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损失一部分有用信号的能量,而且当噪声强度很大的时候,有用信号仍然会淹没在强噪声中无法被检测到,与传统的检测
吲哚啉、吲哚酮、异喹啉酮以及异喹啉二酮等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重要生理活性和药物活性,其骨架广泛存在于医药、农药及活性天然产物之中。合成该类化合物的方式有多种,其中通过烯烃1,2-烷基芳基化反应是合成该类化合物最直接高效的方法。传统的过渡金属催化烯烃烷基芳基化反应的方法存在金属污染、反应条件苛刻(高温或微波条件)和底物普适性差等诸多问题。近年来,随着光催化作为新型催化模式在有机合成领域的蓬勃发展,可见
锂硫电池(Li-S)因其具有高理论比容量(~167 mA h g-1)和高能量密度(~2600 Wh kg-1),被认为是下一代最有前景的储能器件而备受关注。然而,锂硫电池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其商业化应用的瓶颈,其中包括:充放电过程中硫正极较大的体积变化、中间产物多硫化锂易溶于电解液造成的“穿梭效应”和单质硫及其放电产物Li2S/Li2S2的绝缘性。这些缺陷导致循环过程中锂硫电池容量快速衰减、库仑
光学系统能够对光路进行调整和聚焦成像,在各种摄像、通信、传感设备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人眼结构类似,当前的光学系统通常是单孔径的成像系统,光线通过单个孔径入射后进行成像。为了提高其光学系统的性能,通常需要在光轴方向进行光学设计。例如,通过不同折射率的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配合,以减小像差。但是,这类光学系统的尺寸和重量庞大,且设计和优化过程非常复杂。此外,光轴方向的透镜堆叠,也限制了其视场角的大小。在
钢管混凝土-钢梁混合主次结构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体系,其主结构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形成抗侧力体系,次结构采用嵌套进主结构中的轻钢框架,主要承受自身竖向荷载。该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良好,装配效率高,符合国家大力推行的建筑业标准化、工业化、装配化发展方向,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组对该新型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次结构体系设计及主次结构连接等设计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已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