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中,当制造商将产品出售给独立的分销商或零售商时,经常会限制零售商转售产品时的价格,即所谓的转售价格维持(Resale Price Maintenance,简称RPM),转售价格维持是制造商最常用的纵向控制手段之一。传统意义上的转售价格维持是制造商为了最大化产业链利润而实施的一种纵向价格控制合约,包括最低转售价格、最高转售价格、建议零售价等,并且往往假设制造商拥有全部的市场势力。如果零售商拒绝接受制造商提出的RPM合约,制造商就会以拒绝供货来要挟零售商。由于一些制造商坚持认为应该取消零售商的定价权,从而导致RPM合约成为一直横在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主要矛盾之一。
作为常见的纵向控制手段之一,转售价格维持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并得到了一些结论。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隐含着一个类似的假设:即上游制造商拥有足够的市场势力对下游零售商实施转售价格维持合约,从而保证纵向合约的有效实施。诚然,这一假设在早期的市场中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随着零售商联合采购、跨国经营的出现,下游产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零售商买方抗衡势力增强,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下游零售商拥有讨价还价能力时,传统的转售价格维持合约还能否达成?如果能够达成,此时厂商的决策是什么?
与此同时,随着产品周期以及市场的更迭变化、消费淡旺季、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产品的市场需求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制造商无法观测到市场需求的波动,不能对波动进行较好地监测,这就会对制造商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服装行业中,由于较长的设计生产流程及销售流程,制造商进行生产决策时,很难预料产品是否会畅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潜在市场需求必然很难预测。如果制造商不得不在市场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预先做出生产决策,实施转售价格维持合约会不会使得制造商从中获利,制造商会做出怎样的决策?
基于此,本文在需求不确定和买方抗衡势力的背景下考察制造商的转售价格维持决策问题。并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相应的案例,进行了相关分析。
本文构建了上游一家制造商,下游一家零售商的纵向关系模型。首先考察了买方抗衡势力背景下制造商的转售价格维持决策,接下来讨论了在需求不确定与买方抗衡势力背景下制造商的转售价格维持决策。通过研究发现:
(1)买方抗衡势力背景下,当买方势力与零售商获得的价格折扣处于中等水平时,制造商会实施RPM合约。若零售商只能从制造商处获得较小的价格折扣,那么零售商不会放弃对最终转售价格的控制权,会拒绝制造商提出的转售价格维持合约而选择自由定价。此时还是会出现双重加价效应,社会总福利较低。如果抗衡势力零售商向制造商索要的价格折扣为中等水平时,一方面制造商可以以此来引诱零售商接受RPM合约,放弃对最终转售价的控制;另一方面制造商也可以制定相应的零售价格来弥补其损失。然而如果抗衡势力太高,折扣太大,制造商将不会提供RPM,因为劝说零售商放弃对最终转售价格的控制,成本太高。从社会角度来看,零售商与制造商的势力为均等水平时,RPM有利于总福利。此时既能通过转售价格维持合约来消除双重加价效应,单位折扣也不会太高。
(2)在需求不确定性及买方抗衡势力共同背景下,在需求不确定性较大时,抗衡势力水平较小、折扣较低的条件下,制造商选择实施RPM。此时制造商的利润更高。这是因为此时,制造商实施RPM合约保证了零售价格的稳定性。但是若抗衡势力较大时,面对较低的需求状态,零售商想要获得较大的折扣来保持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此时制造商需要支付的劝说成本过高,将会拒绝实施RPM合约。同时,通过实施RPM合约,制造商可以有效地防止零售商打折,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因为制造商如果在低需求状态下不实施RPM,市场中产品的价格会跌至零,实施转售价格维持可以在低需求状态下维持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以此来保护自身的利润。同时零售商也不会因为价格跌至零而产生损失,消费者也不会应为高需求状态下支付高价格。这样正是为什么一些制造商,即使了解到RPM合约违反了反垄断法,也会在需求波动时实施RPM合约的原因。而奢侈品行业很好的体现了这些特性。
作为常见的纵向控制手段之一,转售价格维持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并得到了一些结论。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隐含着一个类似的假设:即上游制造商拥有足够的市场势力对下游零售商实施转售价格维持合约,从而保证纵向合约的有效实施。诚然,这一假设在早期的市场中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随着零售商联合采购、跨国经营的出现,下游产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零售商买方抗衡势力增强,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下游零售商拥有讨价还价能力时,传统的转售价格维持合约还能否达成?如果能够达成,此时厂商的决策是什么?
与此同时,随着产品周期以及市场的更迭变化、消费淡旺季、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产品的市场需求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制造商无法观测到市场需求的波动,不能对波动进行较好地监测,这就会对制造商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服装行业中,由于较长的设计生产流程及销售流程,制造商进行生产决策时,很难预料产品是否会畅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潜在市场需求必然很难预测。如果制造商不得不在市场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预先做出生产决策,实施转售价格维持合约会不会使得制造商从中获利,制造商会做出怎样的决策?
基于此,本文在需求不确定和买方抗衡势力的背景下考察制造商的转售价格维持决策问题。并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相应的案例,进行了相关分析。
本文构建了上游一家制造商,下游一家零售商的纵向关系模型。首先考察了买方抗衡势力背景下制造商的转售价格维持决策,接下来讨论了在需求不确定与买方抗衡势力背景下制造商的转售价格维持决策。通过研究发现:
(1)买方抗衡势力背景下,当买方势力与零售商获得的价格折扣处于中等水平时,制造商会实施RPM合约。若零售商只能从制造商处获得较小的价格折扣,那么零售商不会放弃对最终转售价格的控制权,会拒绝制造商提出的转售价格维持合约而选择自由定价。此时还是会出现双重加价效应,社会总福利较低。如果抗衡势力零售商向制造商索要的价格折扣为中等水平时,一方面制造商可以以此来引诱零售商接受RPM合约,放弃对最终转售价的控制;另一方面制造商也可以制定相应的零售价格来弥补其损失。然而如果抗衡势力太高,折扣太大,制造商将不会提供RPM,因为劝说零售商放弃对最终转售价格的控制,成本太高。从社会角度来看,零售商与制造商的势力为均等水平时,RPM有利于总福利。此时既能通过转售价格维持合约来消除双重加价效应,单位折扣也不会太高。
(2)在需求不确定性及买方抗衡势力共同背景下,在需求不确定性较大时,抗衡势力水平较小、折扣较低的条件下,制造商选择实施RPM。此时制造商的利润更高。这是因为此时,制造商实施RPM合约保证了零售价格的稳定性。但是若抗衡势力较大时,面对较低的需求状态,零售商想要获得较大的折扣来保持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此时制造商需要支付的劝说成本过高,将会拒绝实施RPM合约。同时,通过实施RPM合约,制造商可以有效地防止零售商打折,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因为制造商如果在低需求状态下不实施RPM,市场中产品的价格会跌至零,实施转售价格维持可以在低需求状态下维持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以此来保护自身的利润。同时零售商也不会因为价格跌至零而产生损失,消费者也不会应为高需求状态下支付高价格。这样正是为什么一些制造商,即使了解到RPM合约违反了反垄断法,也会在需求波动时实施RPM合约的原因。而奢侈品行业很好的体现了这些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