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近年来,腹腔镜下行腹部外科手术和妇科手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但二氧化碳气腹所致的腹内压增加及高碳酸血症使患者的呼吸、循环和内分泌系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靶控输注(TCI)使静脉麻醉药给药方式变得更简单准确,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浆药物浓度控制麻醉深度。瑞芬太尼因具有起效迅速、持续输注半衰期短、消除快、对应激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等特点被逐渐地应用在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中。本研究通过采用不同靶控浓度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观察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抑制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的合适靶控浓度。材料与方法ASA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45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Ⅰ组瑞芬太尼靶控浓度4 ng/ml;Ⅱ组瑞芬太尼靶控浓度6 ng/ml;Ⅲ组瑞芬太尼靶控浓度8 ng/ml;三组丙泊酚靶控浓度均为3μg/ml。麻醉维持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浓度同诱导时相同,三组术中均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维持肌松。二氧化碳气腹压力由气腹机自动控制在12 mmHg,呼气末二氧化碳维持在30~40 mmHg之间。术毕停药前给予曲马多100 mg,氟哌利多2.5 mg。观察和测定麻醉前10分钟(T1)、插管后1分钟(T2)、气腹后20分钟(T3)、术毕解除气腹后20分钟(T4)时的血压、心率、血糖和皮质醇,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气腹时间。术后伤口疼痛程度采用VAS评分:0级不痛,1级轻微疼痛,2级中度疼痛,3级非常疼痛,4级剧痛。术后24小时随访恶心、呕吐、头痛、躁动、术中知晓及病人满意度。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病人年龄、体重、身高和气腹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插管后1分钟、气腹后20分钟、术毕解除气腹后20分钟MAP、HR三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MAP在插管后1分钟同麻醉前比较均下降(P<0.01);三组HR在插管后1分钟、气腹后20分钟同麻醉前比较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Ⅲ组在气腹后20分钟及术毕解除气腹后20分钟与Ⅰ组比较血浆皮质醇浓度显著下降(p<0.01),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Ⅰ组血浆皮质醇在术毕解除气腹后20分钟较麻醉前增高(p<0.05),Ⅱ、Ⅲ组在气腹后20分钟及术毕解除气腹后20分钟同麻醉前比较均下降(p<0.01)。血糖在术毕解除气腹后20分钟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糖较麻醉前均增高,但Ⅰ组同麻醉前相比血糖升高显著(P<0.01)。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三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稍高。Ⅰ、Ⅱ、Ⅲ组VAS评分在拔管后即刻不痛和轻微疼痛所占比例分别为80%,100%,93%,而拔管后24h不痛和轻微疼痛所占比例分别为73%,87%,93%。讨论腹腔镜手术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明显轻于同类开腹手术,但二氧化碳气腹可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并可引起较明显的应激反应,籍此调整由气腹所致的呼吸、循环等改变尤为重要。应激反应是机体自身调节的方式,但反应过度则会削弱生理储备,甚至衰竭。在手术中,手术刺激的强度无法控制,而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麻醉药物,改善麻醉技术和调整麻醉药的剂量则能抑制应激反应。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有效抑制手术的应激反应。本研究结果表明,Ⅰ、Ⅱ、Ⅲ组均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所致的应激反应,Ⅱ、Ⅲ组可有效抑制二氧化碳气腹所造成的机体的应激反应,且随着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越强,Ⅲ组MAP稍低,但仍在允许的范围内。在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上,Ⅰ、Ⅱ、Ⅲ组无显著性差异,说明靶控输注(TCI)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浆药物浓度来控制麻醉深度,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也充分地体现了瑞芬太尼可控性好,持续输注半衰期短,消除快的特点,即使术中大剂量应用,也不影响术后的苏醒。但也因半衰期短,术毕停药后血浆浓度很快下降,疼痛会迅速产生,所以必须提前给予合适的术后镇痛药物。结论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靶控输注4~8 ng/ml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3μg/ml全凭静脉麻醉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所致的应激反应,6~8 ng/ml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以更有效地抑制二氧化碳气腹所致的应激反应,且以瑞芬太尼6 ng/ml复合丙泊酚3μg/ml更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术后恢复良好,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