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观点认为,一侧神经损伤引发的疼痛通过特定的痛觉传输通路,经过脊髓上传至大脑,再通过大脑的下行抑制和易化系统将痛觉信号回传至脊髓;对痛觉信息进行整合。以后或痛觉转归,或进一步引发痛觉过敏。痛觉过敏的产生使最初的原发性疼痛最终发展为持续性慢性疼痛。痛觉信号的传输通路被认为是精确的、特定的。即机体两侧的痛觉传输通路是独立的,特异性的。但是,陆续有文献报道,在各种神经病理性损伤的模型中发现了非损伤侧的镜像痛觉过敏,而且这种镜像痛觉过敏主要表现为机械性痛觉过敏。比如最常用的三个疼痛模型CCI,SNI,SNL都报道了这一现象。本研究选择CCI模型,是因为这一模型主要模拟外周神经压迫性损伤,在临床慢性疼痛病人中较为常见。本研究从CCI模型入手,对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痛觉过敏从动物模型、机制探讨、电针治疗三个层面进行了研究。
第一部分首先探讨建立神经病理性的镜像痛模型。利用4-0的铬制羊肠线结扎坐骨神经形成CCI模型,双侧后肢可出现明显的机械性痛觉过敏,通过比较不同的结扎线,即4-0的铬制羊肠线和4-0的丝线发现,铬制羊肠线较丝线能引发更明显的双侧机械性痛觉敏化。由于铬制羊肠线较丝线对组织的免疫刺激更明显,因此我们推测免疫反应参与了镜像痛的发生发展I。
第二部分研究中,我们利用4-0的铬制羊肠线结扎的CCI模型,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相关免疫激活标记物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单侧结扎坐骨神经引起了脊髓双侧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同时在两侧的DRG,均检测到巨噬细胞ED-1的表达。在结扎局部,可以检测到大量的CD4+的浸润,非损伤侧坐骨神经周围未检测到免疫激活物。因此,该结果提示,单侧的坐骨神经损伤可引起双侧高级神经中枢的免疫激活。为了对免疫反应在镜像痛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有更深刻的研究,我们对脊髓的突触素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单侧坐骨神经损伤可以引起双侧脊髓突触素表达的增加,提示有双侧脊髓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在鞘内给予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后发现,米诺环素明显抑制了von Frey值的下降,同时抑制了突触囊泡蛋白的增加,进一步说明小胶质细胞引起的双侧突触素的增加是镜像痛的发生的可能的机制。
第三部分阐述了采用不同电针治疗策略治疗镜像痛的行为学结果,并对电针后的脊髓小胶质细胞和突触素的水平进行了免疫荧光检测。这些电针疗法包括双侧对称性电针,损伤侧电针和非损伤侧电针。这一部分的研究结果提示,电针可以很好的抑制双侧机械性痛觉过敏的发生发展,其中以双侧电针疗效最佳。非损伤侧电针可明显抑制镜像痛,同时原发性痛也得到减轻。此外,电针可明显抑制双侧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并抑制了突触素的增加。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认为:①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反应参与了镜像痛的发生发展。②免疫反应诱发的突触可塑性的改变有可能是其作用机制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