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严三圣”源于华严经,是指以毗卢遮那佛(或者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为主尊,文殊、普贤二菩萨为胁侍的组合。以“四川地区华严三圣信仰”为研究对象,旨在梳理“华严三圣”思想在四川的发展历程以及与信众信仰相关的造像活动。中国佛教文化中,曾出现过许多以“三圣”为组合的信仰和造像,最早出现的三圣信仰是“华严三圣”信仰。这种组合形式,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尤其是关于四川地区“华严三圣”信仰等方面的问题,目前学术界涉及这方面的区域性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对此问题展开系统性的探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根据华严三圣的特征,并结合文献与文物两方面的材料,从华严经与华严三圣、华严祖师与华严三圣、华严经在四川地区的传播、华严三圣造像,以及四川地区华严三圣信仰流行的原因等五个方面,探究“华严三圣信仰”的义理与实践行为,并结合这五个方面梳理华严三圣信仰在四川地区的发展历程。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从由华严经的支品经、节译经以及本部经三个部分去分析华严三圣在佛经中的发展过程。第二章从华严祖师的著述去分析华严三圣的关系。第三章分析华严经在四川地区的传播以及僧人、居士的传教活动,试图还原当时人们的信仰实态。第四章则从造像方面,剖析四川地区佛教徒的华严三圣信仰情况,通过分析四川几个主要地区的华严三圣造像描述及典型解读,试图从另一角度去探寻四川佛教徒实现三圣信仰寄托的实践历程。文中还统计出华严三圣造像数量、分布地域以及时代演变。第五章分析四川地区华严三圣信仰流行以及衰落的原因。总之,“华严三圣信仰”是一个时期的信仰实态,在唐朝时期,有武则天的支持和祖师的著述,一时达到全胜。之后由于这种信仰本身的义学艰深,表述繁琐,宗教修行理论论述不够,对实践修行缺乏指导力,对一般信众也缺乏吸引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之后更由于相对比较直接的西方净土思想的冲击,渐渐地在信众的修行实践中淡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