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丁舞作为体育舞蹈其中的一大类别,结合了体育与艺术的两大特性,对于舞者不但要求肢体上具备灵活的体育运动能力,同样需要舞者具备艺术审美能力。而空间感的培养和建立在拉丁舞的技术能力中具有重要意义。舞蹈是舞者通过肢体语言传递艺术的一种形式,本文将空间感的培养与肢体相结合,体育舞蹈空间感的引导是指突破肢体物理空间的限制表现出对体育舞蹈应有的技术本真状态的描摹,在舞蹈的空间内,肢体即为舞者在空间内的运动事物媒介,在舞动的过程中,通过肢体的位置、肢体所形成的姿态、肢体运动的方位、肢体运动的转度,所形成的的空间状态,引发的空间想象,和传达的空间感受,称为肢体空间感。肢体空间感在广义上指运用身体的四肢所创造的空间感,在狭义上指舞者突破物理空间,通过心理空间的引导、想象和构筑,运用身体的肢体语言所表达出来舞蹈技术本真的空间状态。目前拉丁舞培训已经进入学龄前儿童群体并且深受欢迎,但是由于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特点,对于抽象事物及概念的理解能力欠佳,但对于具象以及感性的事物体会更深,因此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主观判断学前儿童无法理解空间这种抽象名词,而忽略对学前儿童的空间感的培养,导致学前儿童在拉丁舞的学习过程中无法达到理想的舞蹈效果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前儿童学习拉丁舞的可持续性,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以肢体空间感的建立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对学龄前儿童拉丁舞技术能力培养的应用研究。本文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一系列研究方法,以肢体空间感的建立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对学前儿童拉丁舞技术能力培养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选取广州一妍舞蹈中心的春季新生班30名3-6岁的学前儿童为实验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实验组采取的以肢体空间感的建立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对学前儿童提升拉丁舞技术能力方面具有促进作用,数据结果表明,经过16周的教学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得出:在动作姿态方面主要表现在上肢架形(框架)、下肢架形(框架)、视觉空间的充溢性这三项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发力方式主要表现在手、脚的运动轨迹、跟掌尖的顺序及运用、骨盆的运动轨迹、四肢与身体的配合、身体与脊椎的对抗、大臂与肩胛骨的连接、脚掌与大腿内侧的运用、脚掌与地板的关系这几项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情感表现主要表现在各类音乐的判断、掌控音乐时间值的能力、面部表情管理、眼神的凝视点、整体舞蹈风格的把控上这几项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总结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在动作姿态、发力方式、情感表现三个方面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肢体空间感的建立为引导方式有利于学前儿童拉丁舞培养效果。(2)以肢体空间感的建立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充分结合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拉丁舞的技术能力中,建立了学前儿童良好的动作姿态,激活了学前儿童身体肌肉上的能动性,帮助孩子运用正确有效的发力方式,创造肢体在舞蹈空间中更大的可能性,同时培养了学前儿童通过肢体的表达方式传达自身对于舞蹈的理解和内在情感,培养了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3)从实际教学来看,教师需在针对学前儿童这类人群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此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把舞蹈动作需要达到的空间效果,运用这类人群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和易理解的具象事物案例,通过舞蹈语汇、情景代入、多媒体示范、和元素提炼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不断完善自身舞蹈实践能力的同时需加强巩固舞蹈动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打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思维,根据教学内容认真研究,在充分理解动作原理的基础上,能准确提炼出动作的核心要领,科学合理的结合案例,制定可行性的空间引导计划才可以有效组织实施。(4)肢体空间感的建立为引导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本文仅仅针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了研究,望后续能够从不同年龄阶段的舞者和选手上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论证,以期完善其理念框架,及考究理念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