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国际社会人口的交流与货物的流通越来越频繁,全球经济呈现增长的趋势,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紧密,相互依赖的程度不变加深。非传统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于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安全的概念进行了梳理,由于公共卫生安全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针对公共卫生问题展开国际合作时涉及国际制度,因此,在理解中国和东南亚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问题上,新自由制度主义能够提供有力的研究视角。东南亚国家由于地理、社会环境以及公共卫生设施等因素,在面对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上,有较强的合作现实需求,中国在应对公共卫生安全威胁方面也有合作需要,双方也因此在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上达成了合作共识。在2003年至2012年这一期间,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10+1机制、东盟——中日韩10+3等多个平台,推动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合作机制的形成;2013年至今的这段时间内,双方又通过次区域合作机制、中国东盟卫生发展高官会以及卫生部长会议等形式,进一步推动了双方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合作的发展。随着历史和现实的不断考验,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呈现出在制度机制层面上不断成熟,最后达成建设中国——东盟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共识。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建设,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有了长足进步,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中国通过对东南亚国家医疗基础设施的援助、援建,提升了相关国家在应对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上的水平,同时,通过在与东南亚相邻区域内建设国际医院,进一步提升扩大了一些东南亚国家居民的医疗资源,这些措施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东南亚国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水平;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还通过建设专项基金,以及加大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进一步提升了东南亚地区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最后,中国还通过举办培训班、互派留学生等方式,为东南亚国家培养培育了大批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有效推动了当地医护水平整体提升。虽然在卫生合作领域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的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在制度安排上不够完善,某些机制职能重叠,合作主体单一,没有形成法制化、规范化的机制。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的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的经济差异大,对于公共卫生产品的投入比例较低。公共卫生安全是属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一部分,在合作意向上,受到主权的影响,缺乏合作的诚意,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仍有待提高。为了消除双方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合作的制约因素,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发展,扩大合作机制化带来的成效,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应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双方要通过积极引领推动专业组织建设、健全合作相关的法律规范、引入非国家行为体参与等方式,完善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制度安排。其次,双方可以成立专门委员会管理用于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资金,并且提高双方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投入。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各国的合作意向,为此各国需要增强公共卫生安全的主体责任意识,增加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合作交流的频率,并在公共卫生合作领域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的公共卫生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过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的过程,虽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是这一合作机制为国际社会的其它区域国家合作提供了蓝图。公共卫生治理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事情,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