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生于1927—1937年间的社会史论战是现代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大事件。以往学术界对论战的认知,多侧重于政治方面,将某种特定的政治立场作为基本预设。政治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遮蔽了史学史的研究。本文拟采用学术史的研究方法,主要着眼于学术演进的内在理路,适当兼顾制约学术生长的社会语境。具体做法是将论战置于中国史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程中,抽取20世纪史学变迁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追索论战与这些问题的关联。 本文分上、下两编。 上编是对作为一个学术史事件的社会史论战的总论和概说。 第一章梳理论战的发生脉络。论战是在近代中国史学随西潮而动的过程中激发的。西方史学对中国史学影响,可分解为两部分:西方史学主流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西方汉学为中国史学提供了直接示范。马克思主义史学也是西潮汹涌的产物。作为一种西方学理的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既深且巨的影响。唯物史观史学与国际汉学也有关联,与之同气相求的是当时尚未当令的葛兰言学派。论战发生的思想语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流行,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大量出版,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大学讲坛,三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思想事件频繁发生。从此,马克思主义由涓涓细水汇为滔滔洪流。 第二章追踪论战的过程。广义的论战包括社会性质论战、社会史论战、农村性质论战三部分,是环绕中国社会形态一个问题而展开的三个方面。狭义的社会史论战可区分为概说阶段、论战阶段和研究阶段三部分。在概说阶段,各家初步提出论点,自拉自唱,各不相谋。后来各种观点发生冲突,进入论战时期。论战在《读书杂志》上达到高潮。《读书杂志》停刊后,陶希圣创办《食货》半月刊,转而从事史料搜讨;郭沫若、吕振羽等从史料方面充实建构理论,开始了相对平静扎实的研究活动。此为研究时期。1937年论战终局,但胜负无定论。 第三章是关于论战定位问题的商榷。主流看法将其作为一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论争。它以政治立场界分学术派别,武断地缩小了马克思主义史家范围,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真正对手。毛泽东的“文化围剿”说是形成这一看法的重要依据。从纯学术的角度看,论战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系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