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怠速工况下,发动机激励是造成车身振动、影响驾乘舒适性的根本因素,关于如何阻隔或削弱发动机振动向车身传递一直是车辆减振技术的一大研究方向。目前广泛采用的发动机悬置技术为橡胶悬置或被动液压悬置,它们仅在一定频率范围内有良好效果,无法在各种行驶工况中都起到减振作用。近年来,能实现自我调整适应各种工况的主动控制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本文针对该问题,研究了具有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动机悬置技术,旨在通过将含时滞反馈的主动控制技术引入到发动机悬置系统中,达到减小车辆系统振动的效果。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车辆怠速系统模型。本文针对三种模型展开分析研究,模型分别为:基于车身位移、速度、加速度状态反馈的1/4车辆怠速模型,基于车身位移、速度、加速度状态反馈的1/2车辆怠速模型及基于发动机位移、速度、加速度状态反馈的1/2车辆怠速模型。(2)稳定性分析。运用Routh-Hurwitz稳定性判据确定系统临界反馈增益及零时滞系统稳定性;运用广义Sturm法则及稳定性切换法进一步确定时滞非零时系统随时滞变化的稳定性情况,得到其相应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区域。本文所研究的模型均存在稳定区间,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研究。(3)控制参数优化。针对1/4车身时滞反馈系统模型,建立基于车身质心加速度及发动机质心加速度的优化目标函数,针对1/2车身及发动机时滞反馈系统模型,建立基于车身质心加速度和车身俯仰加速度的优化目标函数;调用粒子群优化方法(PSO)在稳定性区域内进行优化,获取各状态反馈的最优时滞控制参数,使车身振动得到最大限度的抑制。(4)将所研究模型不同反馈状态下取得的最优时滞控制参数分别代入相应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在频域和时域两方面与无时滞反馈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对比:在频域内对时滞系统的幅频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在时域中,针对1/4车身时滞反馈系统模型,在车身位移、车身速度及车身加速度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针对1/2车身及发动机时滞反馈系统模型,在车身位移、发动机位移及车身俯仰加速度三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并综合数据进行数值分析,通过以上方式衡量不同状态反馈的控制效果。经仿真结果分析可知,含时滞反馈控制参数的系统相较于无时滞反馈控制系统可体现出明显的减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