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差不多”和“差点儿”作副词时,都表示“接近”义,但是,二者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诸多不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概括二者在用法上的不同之处。通过提取“差不多”和“差点儿”所搭配成分的语义特征,概括出“差不多”所搭配的成分具有等级性,“差点儿”所搭配的成分具有事件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差不多”和“差点儿”存在以上不同用法的原因。首先,我们认为用法的不同源于语义的差别,通过借助前贤对“差不多”和“差点儿”语义研究的成果,解释二者用法的不同。其次,我们认为二者的最小对比项“不多”和“一点儿”的差别是“差不多”和“差点儿”用法差别所在。“不多”和“一点儿”在认知语义上存在差别,由于主观期望的不同,这两个都表示少量的语言单位凸显出的语义存在差异。与此同时,对实际语料进行统计,发现“不多”在句中多作谓语,谓词性较强,因而,在与“差”这个语素组合成词时,“不多”的语义易凸显,这印证了“差不多”这个词强调差距不大,从根本上讲是个肯定性的词语的结论;同理,“一点儿”在句中多作状语、补语、定语等附属性的语法成分,在与语素“差”组合时,词义不易凸显,相反,“差”的语义得以凸显,在“差点儿”这个词语的语义中占据主要地位,强调差距的存在,这与前人得出的“差点儿”大体上是个否定的词语的结论相一致。前贤对“差点没VP”的形义错配做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研究,其中最主要的几家有沈家煊(1999)、江蓝生(2008)、袁毓林(2011)等。通过对其比较分析,指出各家存在的不足和有待研究的问题,我们倾向于江蓝生的解释,一方面其论证过程翔实、缜密,另一方面其概念整合与构式叠加的角度具有更广泛的解释力。同时,通过进一步探究整合发生的条件和机制,我们认为,整合产生的条件与言语中的口误有相同的心理机制,“差点儿没VP”的产生属于“截搭口误”这一类型。其形义错配产生过程大致如此:说话人脑中同时存在“差点儿VP(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没VP(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两种语言形式,这两种语言形式大致上都表示事情没有发生,但是由于说话时心急而将这两种形式各截取一部分合在一起说出来,从而形成“差点儿没VP(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这一格式。这一格式经过长期使用逐渐产生新的浮现意义——强调这件事情没有发生,表示庆幸、后怕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