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慢光波导的光二极管研究

来源 :刘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lov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上光传输的控制对于全光信息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全光二极管的非互易传输可以实现光在一个方向上的低损耗传输而抑制相反方向的光传输,在构建全光网络、提升光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想的光二极管应在保证单向导通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其传输对比度(定义为在相同条件下的正向和反向入射信号的透射强度比),增大工作带宽和单向透射率,以不断提升其应用性能。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全光网络中对信息处理的效率,有时我们希望光二极管的导通方向可以实现受控反转的功能,然而当前实现它的物理机制还很少,而且其可控反转只能针对不同频段的信号光,往往需要重新调节入射功率,这种实现机制过于复杂不利于实际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基于单个非线性微腔与慢光波导的非对称侧边耦合结构,设计新型光二极管,实现了较大的传输对比度(Cmax=167)和较高的单向透射率(大于70%),并且提出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实现光二极管对于同一信号光导通方向的受控反转的功能。第一章我们简单介绍了光子晶体的基本结构、重要特性及其实际应用,阐述了光非互易传输的实现机制和研究现状,最后概述光子晶体波导中的慢光效应及其相关发展。第二章介绍了用于研究光子晶体能带结构和光传输特性的两个常用理论方法:平面波展开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法。第三章基于时域耦合模理论对微腔-波导的两种耦合结构(直接耦合和侧边耦合)进行线性和非线性层面的描述分析,设计实现光二极管的结构模型:基于光子晶体的慢光槽型波导-微腔非对称侧边耦合结构,研究槽波导的宽度变化对波导慢光效应的影响以及对系统透射谱的影响,从而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第四章我们结合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基于光子晶体微腔与慢光波导的非对称侧边耦合结构,对系统双稳态可控光子的跃迁机制和非互易传输特性进行了研究,从而实现了高对比度和高单向透射率的光二极管,并且对如何实现光二极管对同一信号光导通方向的可控反转进行了探讨。
其他文献
报纸
报纸
报纸
随着ChatGPT的迅速发展,其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再次引发了人们关于人工智能介入司法的思考。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介入下,加上对量刑规范化改革和法律形式主义的追求,人工智能辅助量刑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数据的公开性和结构化不足、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解释性、数据和算法设计者的价值偏见、技术的中立性和依赖性,致使在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存在数据、算法和应用上的风险,数据低质且匮乏、算法歧视和算法黑箱
期刊
元宇宙已在医药、制造、金融产业、教育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有所讨论,但基于虚拟现实的应用场景并未真正实现“现实-虚拟-现实”回路交互方式。其交互模式也没有真正意义上赋予数字世界等同物理世界的意识和感知。以医药为案例,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元宇宙生命体中的前瞻应用和挑战,包括数字化生物细胞,构建数字化细胞之间的连接和数字神经元等,以促进元宇宙生命体具有和物理世界一致的感知和生物化学反应,从而赋能医药
期刊
目的:探讨在人工智能(AI)背景下联合CBL教学模式在影像学专业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12月在我院医学影像学专业实习、规培的学生6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实习教学模式进行实习培训,观察组采用以案例导入式教学法(CBL)联合AI技术的教学模式进行实习培训。对比两组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人工智能技术运用能力、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及实践教学效果
期刊
报纸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师范高校计算机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就长春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必要性以及人工智能课程的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构建产教融合的“实践+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不仅会为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也将为教育制度带来深层变革。要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冲击与影响,教育应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透过技术与教育发展的双重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可以为国家运用人工智能发展教育探索新路。从“教学”到“学教”,人工智能改变了教育的方法,也考验该如何教育学生。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做好步入社会的准
期刊
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已快速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对人工智能研究进行高频术语的分析为科技的发展及智能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近5年按被引频次从高到低的前1 000篇SCI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软件对人工智能的前沿和热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研究主要集中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方面,全球在人工智能领域应加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