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噬菌体是生物圈内最丰富最多样化的微生物实体。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第一步是受体识别,细菌可以通过噬菌体受体的缺失或改变而逃离噬菌体的裂解,因此对于噬菌体受体的研究一直是噬菌体与宿主菌之间相互作用研究中最为关注的部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是三种致病性耶尔森菌中的一种,是一种全球性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大部分患者经粪口途径感染该菌而引发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可引起腹痛、腹泻,因临床表现与阑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噬菌体是生物圈内最丰富最多样化的微生物实体。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第一步是受体识别,细菌可以通过噬菌体受体的缺失或改变而逃离噬菌体的裂解,因此对于噬菌体受体的研究一直是噬菌体与宿主菌之间相互作用研究中最为关注的部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是三种致病性耶尔森菌中的一种,是一种全球性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大部分患者经粪口途径感染该菌而引发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可引起腹痛、腹泻,因临床表现与阑尾炎相似,极易被误诊为阑尾炎,甚至实施手术切除。此外,很多患者因误诊等原因未进行有效治疗而引发的反应性关节炎、心内膜炎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的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感染呈现全球分布,数百个国家都有感染病例。目前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根据细菌表面脂多糖(LPS)O-抗原结构的差异分为60多种血清型。近年来O:3血清型菌株逐渐增多,逐渐成为流行的优势血清型。phiYe-F10是本研究组在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监测过程中,从河南省生猪屠宰场采集的猪肛拭子标本中,通过空斑形成实验分离到的一株O:3血清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特异性的烈性噬菌体。同时在该标本中分离到一株生物血清型为3/O:3且带有毒力质粒pYV的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HNF10。本研究组已证实O-抗原为噬菌体phiYe-F10的受体,rfb基因簇中的rfbC基因是噬菌体phiYe-F10的受体合成调控基因。rfb基因簇包括10个开放读码框,其中rfbABC和rfbDEFGH与O-抗原合成有关。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成功构建了基因敲除株HNF1O-△rfbA,HNF1O-△ rfbB,HNF1O-△ rfbF,HNF1O-△ rfbG 及相应回补株 HNF1O-△rfbA/CrfbA,HNF1O-△rfbB/CrfbB,HNF1O-△ rfbF/CrfbF 和 HNF1O-△rfbG/CrfbG。噬菌体敏感性试验显示基因rfbA的缺失导致突变株对噬菌体的敏感性降低;基因rfbB,rfbF,rfbG的缺失导致突变株对噬菌体产生抗性。为探究各基因的缺失株敏感性改变的原因,我们首先进行了 O:3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抗血清凝集实验,结果显示缺失株HNF1O-△ rfbA仍具有与O:3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抗血清凝集的能力,而缺失株HNF1O-△rfbB,HNF1O-△rfbF,HNF1O-△rfbG血清凝集结果为阴性,相应基因回补株恢复了与O:3抗血清发生凝集的能力。由此,我们认为基因rfbF,rfbG的缺失导致O-抗原的结构发生改变甚至缺失,使噬菌体phiYe-F10因受体的缺失无法感染细菌。为揭示缺失株HNF1O-△rfbA对噬菌体敏感性降低原因,我们进行了 14h生长曲线监测,野生株在加入噬菌体2h后0D值开始下降而缺失株HNF1O-△ rfbA在加入噬菌体(效价为2×105pfu/ml)5h后0D值才开始下降,但加入噬菌体后回补株HNF1O-△rfbA/CrfbA和野生株的生长趋势基本一致。结果表明,基因rfbA的缺失使噬菌体phiYe-F10与菌体的吸附或核酸注入时间明显增加。为确证基因rfbA是否影响噬菌体的吸附,我们进行了噬菌体吸附试验,实验结果表明与野生株HNF10相比,缺失株HNF1O-△rfbA吸附率明显下降,而回补株HNF1O-△rfbA/CrfbA和野生株相比吸附率无显著差异。通过比较rfb基因簇中参与O-抗原合成基因的各个敲除株、回补株及对噬菌体敏感野生株HNF10表型差异,同时结合各个基因编码产物的功能,确证基因rfbA为受体合成相关基因,其合成产物可能参与噬菌体phiYe-F10尾丝蛋白与菌体的可逆结合或不可逆吸附所需受体结构域合成过程的调节;基因rfbB,rfbF和rfbG为受体合成必需基因,这些基因缺失后无法合成噬菌体phiYe-F10的受体;基因rfbD,rfbE和rfbH进行多次敲除,但未获得敲除株,这些基因可能是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细菌生存必不可少的基因,其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全面解析rfb基因簇中各个基因在噬菌体受体合成过程中的功能,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噬菌体防控耶尔森菌的感染及播散,控制O:3型菌株在全球流行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噬菌体受体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对噬菌体疗法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提供更为科学的替代方法。
其他文献
背景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是由伤害性事件导致的急性神经损伤类疾病,具有突发性、高致残性、治疗费用高昂、康复时间长和转归效果差等特点,不仅会给个体的身心带来严重伤害,而且会对整个家庭、社区及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TSCI是一种可预防的伤害性疾病,而制定预防性策略需要有效的疾病特征数据支撑。从全球范围来看,关于TSCI流行规模和救治成本的
背景:过去30年黑龙江省肺癌患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也是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高发地区之一。研究发现COPD与肺癌发病密切相关,但是揭示COPD和肺癌关联的传统流行病学研究很少考虑两种疾病的时空自相关。贝叶斯时空模型能同时分析疾病的时间效应、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更准确地估计疾病风险及与已知解释变
研究背景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目前有关小组活动长期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小组活动长期效果尚不明确。对已有研究检索发现,多数研究报告了临床指标,对糖尿病预后不良事件报告较少,故本次研究将分两部分开展,通过系统综述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临床指标的长期影响,通过随访研究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长期影响,以补充系统综述分析结果的不足。研究目的1.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
研究目的了解2017年10月~2019年6月河南省漯河市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ARI)病例的病毒性病原谱构成及其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分布特征,为SARI病例的临床诊治及其预防控制提供病原学依据。描述我国HMPV相关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临床特征;探究河南省漯河市流行的HMPV病毒基因特征以及基因变异变迁规律。材料与方法基于我国S
目的:通过分析第7次霍乱弧菌大流行期间,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的hlyA基因和溶血表型之间的关系,揭示在第七次霍乱大流行期间导致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溶血表型差异的原因。方法:对1961~2011年分离的294株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进行溶血表型验证,并从已有的全基因组草图中提取或扩增菌株hlyA基因,得到hlyA序列后进行进一步的序列分析。比较菌株溶血素基因h
目的2020年数据显示,肺癌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肺腺癌的比例高达40%。肺腺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较差,具有放疗顽固性,因此对于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电离辐射作用机制的研究十分重要,涉及电离辐射引起细胞发生自噬、早衰等细胞反应。探究辐射损伤相关机制,即电离辐射诱导肿瘤细胞发生早衰,对提高其辐射敏感性有着重要意义。降低肿瘤细胞的辐射抗性,提高敏感性,可以通过电离辐射诱导细胞发生自噬和早衰,达到促进
目的HIV-1新发感染实验室检测是艾滋病防控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之一。为了进一步探讨基于重组抗原的捕获酶联免疫试验(RCEIA)用于检测HIV-1新发感染的可行性,获得估算HIV-1新发感染率的技术参数,本研究使用队列研究所得的HIV-1抗体阳转系列样品初步测算RCEIA试验的临界值(cutoff值)和平均新发感染期(MDRI),并将相关结果与BED试验、亲和力试验进行比较;比较 4 种 RCEI
研究背景:根据Brown等对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基因分型的研究以及1999年以来对EV-A71的监测和研究,EV-A71已经从1999年的3个基因型(A-C)扩展为7个基因型(A-G)和若干基因亚型。这些基因型和基因亚型EV-A71随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在全球传播。1987年,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分离到EV-A71并于保藏1
背景尽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推广了多年,但是全球每年仍有不少新生儿经母婴传播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感染可通过免疫抑制及慢性炎症反应引起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可能会引起肝功异常、血脂异常及血液学并发症的发生,二者影响因素复杂。目前,国内外针对抗病毒治疗后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较大龄HIV感染儿童,HIV感染或暴露婴幼儿由于其人群的特殊性、抗病毒治疗复杂、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