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失眠,轻者难以进入睡眠状态、入睡后容易觉醒、醒后不能再次入睡,重者一晚都不能进入睡眠状态,是一种病证,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点。临床常见的失眠形式有睡眠的质量下降,如浅睡眠等;夜间醒来次数大于或等于两次或者在夜间十二点以后容易醒来等睡眠的维持障碍;超过三十分钟才能进入睡眠状态等延长了睡眠潜伏期;全部睡眠时间往往不超过六小时;第二天总是感觉精神疲倦、无力等的现象。国外调查结果发现,一年里大概有百分之三十三的群众有过失眠情况。中华医学会提供的相关材料指出,中国约有3亿成年人有失眠问题。失眠多数是由心理因素,如忧虑、抑郁等,以及疾患引起的。有调查显示,心理性、神经症性两种在失眠原因比率中占百分之五十八点六,成为失眠最常见的原因。目前失眠紧跟神经科门诊第一大疾病头痛之后,虽不威胁生命,却明显地干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药物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之一。2002年全球失眠调查指出我国人民其中的百分之四十三点四在2001年里有过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而其中的百分之二十采用了安眠药解决睡眠障碍。非苯二氮革类和苯二氮革类是常用的安眠药物。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突出说明了非苯二氮革类催眠药物唑毗坦可作为原发性失眠的首选药物。众所周知,服用催眠药物会一定程度地出现不良反应,如药物依赖性、宿醉现象、矛盾反应、戒断症状等,特别是半衰期长的药物。另外,长期使用催眠药可使人的反应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降低工作效率。针灸被认为是治疗失眠无害且有效的方法,现代文献中可看到关于针灸治疗失眠有效率均在80%以上。针灸治疗失眠有从整体上多环节调节,省钱方便,无副作用,痛苦小,便于推广应用等优点。而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设计较以往有了提高,较前具实用性、科学性。但临床上针灸治疗失眠仍存在问题,如反复针刺局部穴位易导致穴位耐受,迟发性反应,或者时效性。故现代针灸治疗失眠的大趋势是采用综合疗法。穴位注射结合了药效与穴效两大效应,整体疗效比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或单纯性针刺更优,既具有药物原有的药效学特征,又具有穴位的相对特异性,同时给予穴位小剂量的药物,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提高小剂量药物的作用,有机整合两者,增强药效。选择安眠穴、足三里进行穴位注射,因安眠穴治疗所有的失眠均有奇效,是经外奇穴。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主治心悸、失眠等心脑疾病,胃痛、腹涨、腹泻等胃肠疾病以及虚劳诸症等,反映了其有补气、健脾胃等功效。选择丹参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其“治心腹邪气……止烦满,益气”。《名医别录》谓其养血,主心腹痼疾,结气等以及久服利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丹参的方药建国以前(设定方剂总药味数≤8味)就有179首,分析总结丹参的功效有安神定志、和胃止痛、益气补虚、调经等。符合治疗心脾两虚证型失眠症的需要。穴位注射,在中医治疗不寐方面,弥补单纯针刺引起的不足,是一种更为高效和简便的临床治疗方法。因此,开展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研究非常必要。研究目的针对目前失眠治疗方法的不足和局限,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在临床上根据中医学对于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采用穴位注射结合针刺对心脾两虚型失眠进行治疗,探讨穴位注射结合针刺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从临床具体症状的改善来评价治疗效果,即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的失眠诊断标准作为西医诊断标准,SFDA2005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价标准》中“不寐”的辨证分型标准作为中医症候分型标准。以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为研究对象,计算机随机进行分组,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都以常规针刺作为治疗的基础方法,治疗组结合穴位注射,对照组仅单纯针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12次为一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12次。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作为指标,分别在治疗6次后、治疗12次结束时评价疗效,运用SPSS19软件包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的失眠评价和治疗前的PSQI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在PSQI评分比较上,6次结束时比较(p=0.062,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12次结束时比较(p=0.019,p<0.05)及随访一个月时比较(p=0.017,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前与6次结束时PSQI评分差值比较(p=0.000,p<0.05),6次结束时与12次结束时PSQI评分差值比较(p=0.000,p<0.05),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疗效比较上,6次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463,p>0.05),无统计学意义;12次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36,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临床研究表明,穴位注射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具有增效作用;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相对于单纯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高效廉价简便,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