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威廉姆森的“倒U型”经济增长理论,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先经历差距逐渐增大而后趋于缩小达到均衡增长的模式,在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到一定水平,政府能够“有充分的余力实现地区间收入分配的平等并积极执行向贫困地区转移收入的来源”的时候,刺激落后地区发展的公共政策则可能会加强扩散效应从而实现差距的缩小。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出现了明显的东部和中西部的两级分化,要求先发展的东部地区来带动中西部的地区的共同增长。 本文选取拥挤性的公共资本投资(纯公共资本视为特殊情况)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且从其效应的区域差异入手分析公共资本影响区域差距的作用机制,旨在揭示公共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政策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本文的模型建立在巴罗,莎拉-伊-马丁的基础之上建立包含拥挤性公共资本外生和内生的动态模型。第一个模型是外生的动态模型。所得结果是,无论是纯公共性还是拥挤性的外生公共资本,都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率。第二个模型是内生的动态模型。此模型假定公共资本由政府通过征税而进行投资形成,所得结果是,如果公共资本为纯公共性质,就能产生恒定的内生增长;如果公共资本为拥挤性质,则虽然不能产生恒定的内生增长,但能减缓增长率的递减,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本文的实证,采用超越对数函数的形式,利用面板数据,对我国的公共资本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影响因素。 本文得到的结论有二:第一,现阶段我国公共资本规模还不够,并未达到最优水平,而且呈现东中西部不平衡即中西部规模低于东部的发展态势,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资本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从而实现经济的最优增长;第二,公共资本的投资主体分权程度过高,导致落后地区地方政府承担了更多的公共资本投资,不利于实现公共资本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转移,成为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政策上的障碍,因此为了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中央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